(通讯员 黄怡菁)7月15日,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启瑞红迹”社会实践队于江西省瑞金市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探寻革命足迹,传承革命精神。 当天,队员们怀着憧憬的心情前往瑞金共和国摇篮——红井景区,探寻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休戚与共、同甘共苦的历史过往。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红井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为解决沙洲坝群众饮水难的问题而亲自带领乡亲们修建的一口意义非凡的井,映照出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心系人民、深入群众的为民情怀。红井水养育了一代代沙洲坝人民,他们忘不了红井的故事,更忘不了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深情厚意。 来到红井景区,站在井边,队员们聆听着讲解员讲述红井的故事,他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伟大领袖与村民们一起挥汗如雨、辛勤劳动的身影。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红井旁打水。中国青年网通讯员蔡文静 供图) 随后,队员们亲身体验打井水并品尝了红井水。岁月的年轮已经走过九十余年,井中的水依然清澈甘洌,队员们怀着崇敬与感恩之心,喝过一口井水,仿佛与革命先辈们来了一场跨越百年时空的对话,感受到了先辈们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心系群众的为民初心。 实践队员黄怡菁有感而发道:“《吃水不忘挖井人》是我们在小时候的课本上就学过的故事,如今能够来到实地参观并且尝到红井水,饮水思源,我更加感悟到小小一口井中蕴含着的意义是如此深厚,也更加深刻地领会到革命先辈们的伟大和他们对百姓的深情厚谊。” (图为实践队队员来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司法人民委员部旧址。中国青年网通讯员蔡文静 供图) 参观完红井之后,实践队来到了沙洲坝革命旧址群,这里有着“二苏大”、中革军委、中央政治局等三十多处革命旧居旧址。 蓝天白云映照下,古朴的村落中,数座富有历史气息的低矮的土黄色乡间土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1933年初,中央党、政、军、群机关集中驻扎在此1年零4个月,进行了治国安邦的伟大实践。通过参观,队员们更加感受到历代先贤们为国家繁荣稳定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毛主席旧居参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蔡文静 供图) 随后,队员们来到了毛主席旧居。毛主席在此居住了一年零三个月,写下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我们的经济政策》等一系列重要著作。这些文章深刻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和经济政策,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站在毛主席曾经居住过的这片土地上,队员们仿佛能看到他伏案写作的辛勤身影,也感受到他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 接着,实践队来到“二苏大”旧址参观学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苏区时代的标志性建筑,是承载着那革命年代艰辛与奋斗的红色会址,记录了红色政权建立之不易。 走进大礼堂旧址,映入眼帘的是大会主席台,上方悬挂着大会横幅,主席台后方的墙上正中挂着马克思和列宁的画像,两边则装饰着苏维埃国旗。台上立有几尊先辈的蜡像,栩栩如生地还原着大会召开时伟人慷慨激昂地发言的情景。 伴随着讲解员的生动讲解,队员们仿佛回到当时的会议现场,感受到会场的庄严肃穆,也深刻地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志士们的昂扬斗志和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做出的不懈努力,理解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对苏区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二苏大”旧址前合影留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蔡文静 供图) 饮水思源,不忘初心。通过此次深入红井景区的社会实践活动,“启瑞红迹”实践队队员追寻着红色足迹,领略到了共产党人建立人民政权、“为人民打天下、为百姓治国家”的壮举,感受到了他们一心为民的深情厚意。这不仅是一次红色文化的熏陶,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将从甘甜的红井水中汲取奋进力量,将本次参观学习的感悟和收获转化为实际行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不断前行,接续奋斗,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作者:黄怡菁 摄影:蔡文静 指导老师:张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