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共筑民族团结梦 携手奋进新时代”民族团结社会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在第44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邹德凤老师的带领下,跨越千里奔赴贵州民族大学,与该校师生共赴一场以民族团结为笔,以大爱奉献为墨的青春之约。 初抵校园,南昌大学实践队师生与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任远森及师生代表进行亲切交流。在交流中,邹德凤老师从民族特色切入,提出“以文化为根、以实践为径”的合作构想——依托贵州民族大学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构建“文化+公益”协同育人机制,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青年学子心中落地生根。任远森校长对此深表赞同,他指出:“民族特色教育是我校的办学根基,也是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贵州省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为我校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任校长表示,学校将充分发挥民族学科优势,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与南昌大学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探索新时代民族团结教育的新路径。 紧接着,在贵州民族大学师生的热情引导下,实践队一行来到学校图书馆民族文化特藏馆,参观其中具有民族特色的藏品:苗银的流光溢彩,侗族乐器的敦厚质朴,水族文字的神秘古朴……一件件器物、一段段文字,诉说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长歌。随后,师生们踏上“黔地变迁”主题学习路,见证了贵州的前世今生:从“地无三里平”的贫瘠山坳,到“高速平原”的通衢大道;从“人无三分银”的穷乡僻壤,到大数据产业云集的“中国数谷”。历史与现实交织,同学们深刻体悟,正是党的光辉照进了贵州的千山万壑,才让这片土地焕发时代新颜。这场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两校师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服务西部、建设祖国的理想信念。 当日下午,邹德凤老师面向实践队和贵州民族大学部分学生开展了以“心怀大爱,守护生命”为主题的生命教育讲座。讲座伊始,邹德凤老师带领学生们深情演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其对于党、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充盈着在场每一位师生的胸中。在讲座过程中,邹德凤老师讲述了她带领医疗队赴乡村开展义诊活动,看望空巢老人、退伍军人等志愿服务经历。据统计,邹德凤老师的志愿服务时长超过8.4万个小时,相当于连续工作9.6年,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除此之外,邹老师还将八万元的南丁格尔奖金无偿捐出用于公益事业,这份毫无保留的慷慨与无私,令在场大学生动容。在这场讲座中,同学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护理泰斗的奉献史诗,更是一颗“以天下为己任”的赤子之心。 在师生互动环节,邹德凤老师还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笔记本,里面记录了她的公益日记和励志语句,并且向在场同学们介绍“三个八小时”工作方法(8小时学习、8小时工作、8小时公益)在场同学深受启发。讲座的最后,邹德凤老师寄语青年:奖章不仅是荣誉,更是千万个生命的托付,当我们把“被需要”当作幸福,平凡便有了星辰的光芒,愿你们带着大爱出征,在每一个被需要的角落播撒希望。在掌声雷动中,同学们读懂了大爱不是口号,而是落实到人们生活中的点滴行动。离别之际,实践队员在留言墙上写下滚烫誓言:“愿做民族团结的石榴籽,愿做大爱精神的传承人!” 贵州的青山见证了这场跨越山海的相逢——当南昌大学的“红”遇见贵州民大的“彩”,绘就的是新时代青年“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壮丽画卷。黔山不老,赣水长流。这场实践,终将在岁月深处沉淀为一句誓言:以青春之我,筑团结之中国。 作者:王之昱 摄影:王长乐 林秀珍 指导老师:邹德凤 胡邦宁 吕霄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