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婺源生态文明,共建绿水青山 ——外国语学院赴婺源生态文明实践调研 (外国语学院 记者彭情)日前,婺源县作为江西省唯一代表,入选第二批国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近年来,该县践行新发展理念,走出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的道路。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赴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生态文明调研实践队从南昌大学出发,赴婺源开展为期5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赴婺源博物馆,品文化古韵 婺源文化底蕴深厚,是文化之乡。实践队第一站来到婺源博物馆,旨在对婺源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婺源县博物馆始建于1953年,属国家重点博物馆、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反映婺源历史的重要窗口。陈列厅现设有六个专题展厅:“婺源千年”“茶乡美器”“工艺珍宝”“砚国明珠”“明清书画”和“当代艺术”,集中反映原隶属古徽州婺源的历史风貌及人文典故。 (图为实践队在婺源博物馆前的合影) 赴婺源生态区,开展实地调研 7月7号至7月8号,实践队成员前往思溪·延村和李坑进行调研采访,考察旅游业对婺源生态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方式,队员们发现在婺源旅游业的发展之下,环境保护工作做得到位,同时,游客素质的提升,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受到维护。在问卷调查时,实践队员发现,有少数游客在来婺源之前,会先在网上查找婺源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初步了解。在实地调研时,实践队员还了解到当地旅游业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游客的到来使得当地物价上涨;旺季之时人流量太大,给居民的出行造成了麻烦;为了保持徽派建筑风格的一致性,居民建房会被限制。 (图为实践队员向居民采访) (图为实践队员在向游客发放问卷) 感受生态+的“婺源方案” 实践队还来到全国生态文化村晓起,感受婺源充分发挥当地资源,同时发展生态和经济的“婺源方案”。婺源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变“种农田”为“种风景”,涌现出了婺源皇菊、有机茶叶、铁皮石斛、高山油茶、中草药材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在晓起,实践队员看到不少“晓起皇菊”,一朵一杯,摆放在沿街的柜台;当地的香樟树众多,由香樟树延伸的产品如:手链、木扇、木梳也很常见。当地将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旅游产品相结合,二者相互促进,走出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的道路。 (图为当地居民汪先生正在雕刻木梳) 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结束,实践队员们在婺源感受了当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变生态环境为资源的“婺源方案”。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也发现了当地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通过反馈,相信这些问题可以得到解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相信通过人们共同的努力,“婺源方案”可以得到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中来,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望! 记者:彭情 责编:通讯员谈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