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团学速递

缅怀革命英雄 追寻红色印记
发布时间:2019-07-09

  

缅怀革命英雄 追寻红色印记

——“信承星火 寻迹红都”社会实践队走访华屋红军村

(信息工程学院 记者王熛鑫)瑞金是享誉中外的红色故都,每一寸土地上都浸染着革命先烈的鲜血。在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的系列重要论述的指引下,7月8日,信息工程学院“信承星火 寻迹红都”社会实践队深入著名的瑞金市叶坪乡华屋“红军村”,感受红色文化,探访老兵后代,传承红色基因。

(“信承星火 寻迹红都“社会实践队与老人合影)

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实践队的第一站便来到了华屋红军祠。这座祠堂见证了华屋红军村自1927年以来的变迁,祠堂里面一幅幅珍贵的照片重绘了华屋红军村的发展历程。队员们认真听取讲解员的介绍,详细了解了华屋村历史,并对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队员们在红军祠听当地村民讲解)

在红军烈士纪念亭前,瑞金党校的陈老师向队员们生动地述说“十七棵松”的故事。17位年轻人在党的号召下积极参军,为了更美好的新中国这个理想,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去拼搏与战斗。他们临走前,为了给家人留个念想,栽种下了17棵松树。 “青松依旧在,不见儿郎归”,华屋17郎全部牺牲在长征途中,只给后人留下这17棵松。这些青松代表着17位壮士顽强坚贞的品格,也正是千千万万的红军战士的不怕牺牲敢于拼搏的精神,才有了中国的今天。怀着无限敬仰之情,队员们在17棵松树前,三次鞠躬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

(队员们听老师讲解)

随后,队员们来到了一位老人的居住处。这位老人名叫华从祁,正是当年十七名烈士之一“华钦材”的儿子,也是这十七位烈士中留下的唯一后代。尚在胎儿时,参加红军的父亲就离开了家,直到牺牲才知下落。从小时候一直指责父亲为何不能陪伴成长,直到长大后才明白民族大义与家国情怀中,父亲才是牺牲最大的人。在向我们的述说中,老人不由得抹了几滴眼泪。现在,85岁高龄的他子孙满堂,他为他的一生,为他的儿女们感到骄傲,同时也深深地为父亲骄傲,为国家骄傲。他为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规:“传承红军血脉,报恩邻里乡亲”。向老人告别后,队员们依然沉浸在那份家国情怀中。

(探访老人)

在华屋村,队员们还走进了观光农业示范园,种着各种蔬菜水果的大棚令人目不暇接。工作人员告诉队员们,这里蔬菜水果除了销往本地,还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走出了一条“电商+大棚蔬菜”的致富新模式,并带动了许许多多的乡亲们走向小康。队员们在示范园,也感受了一次下田采摘的经历。

(队员们在果园合影)

华屋,这个流淌着炽热红色信念的村庄,跨世纪坚守着红色传承。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学习红军战士们的无私无畏的精神和坚强不屈的品质,树立远大理想,坚定意志信仰,传承红色基因,做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的时代新人!


记者:学员王熛鑫  摄影记者:王熛鑫  责编:通讯员李晨宜 

退稿:17棵松的故事请适当删减;抒情部分请适当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