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红色圣地,传燎原星火 --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传承红色基因”社会实践队 (建筑工程学院 记者罗茜 曾琴) 井冈山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一直都是红色基因的孕育地。此次实践队前往井冈山,探访毛泽东同志故居,寻访黄洋界保卫战旧址,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感受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传承红色基因,书写新时代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 8月20日下午,实践队到达井冈山,稍作整顿后,便踏上了寻找革命精神的红色之路。实践队选择的第一站是茨坪毛泽东同志故居。毛泽东同志故居是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来到茨坪后的居住地。这间小屋子本是农民李利昌的,在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到达茨坪后,他便腾出一半屋子给秋收起义部队居住。实践队队员们走过故居的每一个角落,发现屋内的陈设十分简单。一张油漆剥落的长条形木桌上,一盏马灯、油灯,一方砚台和毛笔便是毛泽东当时的办公环境。看着这些饱含岁月痕迹的旧物,实践队队员们仿佛又看到了毛泽东同志在灯下奋笔疾书的模样,切实感受到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心中充满了对革命先烈们的缅怀与崇敬之情。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毛泽东旧居) (图为旧居内的一张桌子) 第二站,实践队来到黄洋界。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一位同来参观的老人向队员们讲述了91年前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1928年8月下旬,趁井冈山只余两个团留守,兵力放松之际,湘赣敌军以4个团向井冈山进犯。关键时候,留守将领朱云卿把放在留守处修理的一门迫击炮调到前沿阵地助战,一颗炮弹正好击中敌军指挥所,然后红军伪装大军增援的景象,吓得敌军落荒而逃,死伤惨重。“两个团就打败了四个团,一个炮就吓退了敌人,红军真是厉害啊!”老人感叹道。队员们也感慨万千,正是这一次黄洋界保卫战为工农红军保住了革命火种,才有了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 (图为黄洋界哨口纪念碑) (图为题写在石壁上的《西江月》) 为更全面地了解井冈山的斗争史和井冈山精神,实践队队员们第三站选择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会师纪念馆是一个地方性革命史类博物馆,该馆全部展厅共分为"序厅"、"黄洋界保卫战"、"红军洞"、"挑粮上山"、"八角楼的灯光"等19个场景。当我们踏进这间博物馆,就能感受到一种古朴厚重的历史气息,展厅内陈列了许多珍贵文献资料和历史图片,珍藏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著名书画家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墨宝珍迹,保存了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重上井冈山时的众多影视资料。透过这些文物藏品,眼前仿佛又再现了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战斗风采和光辉历史,不禁令人心情澎湃。 (图为红五军使用过的重机枪架) 在结束了为期三天的参观和实地调研活动之后,实践队队员们切身体会到了井冈山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深刻体会到了井冈山精神的内在含义,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胜利来之不易,现在的海清河宴,岁月静好,都是无数革命烈士用献血换来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党旗永远飘扬在我们心中。 (记者:罗茜 曾琴 责编:通讯员伍群涛) 退稿:导语格式有误;内容摘要建议修改;相关历史事件请给出相应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