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团学速递

访赣南传统民居,传工匠建造技艺
发布时间:2019-08-03

  

访赣南传统民居,传工匠建造技艺

——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赣州生土建筑”社会实践队赴赣州

(建筑工程学院 记者宋秉文)2019年7月20日至7月27日,建筑工程学院“赣州生土建筑”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江西赣州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实践调研活动。在本次调研中,队员们通过实地走访、询问及实地参与搭建等方式,对赣州地区土房子的历史文化及建造工艺技术进行记录学习和调研。

在一周的调研中,队员们前后共前往了多处具有赣州地区特色的土房子村落。通过与村民的交谈和学习,队员们了解了赣州生土建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并切身体会到土房子的建造技巧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

一、赣南地区生土建筑的初步学习与调研。

实践队员首先走访参观了赣州龙南、全南两县的客家围屋。客家围屋是我国传统民居建筑形制,且其背后还蕴含着许多关于客家的历史、文化、民俗等。

赣南现存500多座围屋中,龙南县就占了370多座。客家围屋基本以一个宗族为单位修建,建筑的核心是宗祠,围屋的房间、院落和其他设施围绕宗祠来安排。其内部结构、材料以传统的石料、木材为主。

(图为队员抵达关西新围

全南县雅溪古村落始于明朝,村内最为著名的两座围屋土围与石围,两者都有着超过百年的历史即使所用的都是土、石等较为原始的的材料,但它们仍然屹立不倒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雅溪土围)


(图为实践队员在雅溪土围前合影)


(图为实践队员与老奶奶进行交流)

在两天的参观学习后,队员们来到崇义县上堡村,对实地案例进行调研。在当地领导的带领下,队员们来到上堡梯田景区第十一民宿区参观学习。该项目正在施工中,所有民宿均以传统建筑做法建造,墙体均用土、沙混合物夯制而成,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与此同时,队员们还前往一座遗存百年的传统民居建筑,房屋的主人是两位年迈已高的老爷爷和老奶奶,由于那座老房子受损十分严重,老爷爷老奶奶便居住在相邻的房屋内。队员们对这座传统的老房子进行了仔细的参观学习和调研,并通过与老奶奶的交谈,了解到这座老房子的建造特点和受损状况。

队员们通过这几天的参观学习,对赣州地区的生土建筑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感受到古时工匠们的技艺精湛。

二、赣州市双桥村改造项目的记录与学习

实践队于7月21日与赣州市乡音休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署协议,成立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暑期实践基地。


(图为实践队与赣州市乡音休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署协议)

在初步参观学习完赣州地区周边的土房子后,队员们来到赣州市双桥村,进行深度的学习思考与实践调研。双桥村距赣州市区较近,开车半小时即可到达,且其环境优美,隐匿于山林之中,犹如一处世外桃源。

到达村内,队员们首先对一座荒废的老房子进行测绘记录,并在与当地村民潘师傅的交谈中了解了关于这座房子的建造技艺以及蕴含在内的当地民俗。经过一番交谈后,队员们对双桥村有也了简单的了解。


(图为队员与当地木工潘师傅合影)

(图为实践队员组装模具)


随后,队员们开始对双桥村铜锣鼓组的民宿改造项目进行仔细记录和学习研究。该项目位于半山腰上,共有两栋,一栋为新建一栋为根据老房子改造而来。该项目的整个建造过程十分传统,用最普通的瓦刀、铁铲、锄头、锯子等工具建造,主要以木材、黄泥、沙石为原材料,材料均取自于自然环境中,整座建筑与周围环境相融于一体。

(图为队员与当地泥工刘师傅合影)

队员们对工匠们的建造技艺和手法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思考,虽然没有现代的机械设备,但这并没有阻碍当地师傅们的工艺精度,他们凭借自己的双手和丰富的经验,将房屋一层一层的夯筑起来。

三、夯筑土墙的理论到实践


在数日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后,队员们与当地师傅一起,共同夯筑起一面高1.8米的土墙。在夯筑过程中,队员们将理论知识带到实践中,对土房子的建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夯筑的每一步骤都必不可少且都至关重要,每一步都会影响墙体最终的稳定性。最终在队员和当地师傅的共同努力下,成功的将土墙夯筑完成。

(图为实践队员进行取土步骤)

(图为实践队员与当地施工负责人石组长合影)

(图为队员墙体夯筑完成后合影)

在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中,队员们对赣州地区的生土建筑有了全面的了解,也让队员们有机会去了解传统土房子的建筑技艺和手法,从而将这份古老而宝贵的传统技术传承下来。

(记者:宋秉文 责编:通讯员伍群涛)

退稿:文字无误,图片无误,但稿件类型不明显。若为文字稿,图片四张以内,合影照片一张即可。若为组图稿,开头导语写清事情,之后图片+阐明图片的图注,文字内容不需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