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丝路历史,发掘中国符号”——南昌大学学子赴西安开展实践调研活动 (记者 朱谈莞)为了让更多高校青年聚焦中国符号传播现状,共同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2019年8月10日至8月17日期间,南昌大学团学时空暑期社会实践队远赴陕西省西安市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 在实践期间,实践队一行人脚踏实地,从物质、精神、社会三个维度深入调研了西安的中国文化符号挖掘与传播现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总结中国符号现代化传播路径。 抵达古城西安,历史现代交融 8月10日下午,实践队员到达西安,离开西安火车站,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老的城墙,浓厚的历史感扑面而来。 古城墙与现代化火车站的交相辉映,让实践队员一抵达就感受到西安的特质——历史与现代的完美交融。 (实践队集体照) 回民街手艺人:收入低发展难 8月11日,实践队前往西安回民街探寻西安的中国符号。在回民街,队员们拜访了许多非物质文化民俗店,其中的一家陕西皮影民俗店给队员们留下深刻印象。 实践队员通过与店主大叔的咨询交流了解到陕西皮影的发展现状:西安现存的皮影制作手艺人数量稀少,皮影文化的传承遭遇窘境。 “其实皮影制作并不难学,但是因为所能通过这门技艺获得的收入过低,愿意学习皮影的人越来越少。” 经济与文化向来是紧密结合的,皮影传承发展中的经济窘境让实践队更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符号的传承与传播离不开经济上的突围。 (实践队员与皮影手艺人的合影) 调研古城西安,文旅经济兴盛 8月12日至8月14日,实践队员调研西安各地,先后前往了钟鼓楼、陕西历史博物馆、大雁塔、小雁塔、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秦始皇兵马俑、华清池、回民街、永兴坊等地,实地调研了西安文化经济、旅游经济的发展状况。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旅游、经济的结合在西安展现得淋漓尽致,曲江大雁塔-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旅游区,钟楼-鼓楼-古城墙-回民街旅游区,临潼秦始皇兵马俑-骊山华清池旅游区等等,一个个景区将西安的文化符号勾连在一起,规模化、集团化,产生了1+1>2的效果,在文化符号传承、文化符号传扬、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大唐芙蓉园夜景) 采访外国游客,聚焦中国符号 在整个调研期间,除了调研地标性的建筑,景区,店铺等等,实践队还重点采访了二十位外国游客,深度了解他们对中国,中国民众,中国符号,中国文化的看法。 “陕西省内许多文化遗存不为外人所知,我希望更多人能关注那些地方,了解到兵马俑、华清池……真正去体会、感受中国古代文化与丝路的魅力。” 通过这些外国游客异域的视角,实践队员从更多元的角度认识到中国符号挖掘与传播的现状。 (实践队员采访外国友人) 拜访文旅组织,探讨创新思路 8月15日至8月16日,实践队拜访了西安市本土旅游公司、文创公司,以及西安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通过与文旅领域前辈老师座谈式的交流,实践队员了解到西安文化创意领域还处于“野蛮生长”的时期,同质化明显,但挖掘空间巨大,发展潜力强劲。 (实践队与西安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工作人员交流) 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号角吹响,西安这座古老的城市正焕发出新的活力,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正转化为巨大的发展潜力。实践队员相信,通过对西安地区中国文化符号进行深度调研,提炼出文化符号挖掘与传播的经验教训,定能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符号的“走出去”、中国形象的“立起来”做贡献一份青年之智,青年之力。 记者:学员朱谈莞 责编:通讯员 王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