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团学速递

重温革命历史,传承永恒信念
发布时间:2019-07-06

  

重温革命历史,传承永恒信念

——南昌大学食品学院“星火相传,五四之旅”暑期社会实践队红军村及其村史馆参观,革命烈士家属采访行

(食品学院 记者徐佳敏)为扎根红色大地,以实际行动引领教育青年大学生不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南昌大学食品学院“星火相传,五色之旅”社会实践队一行人于7月4深入走访江西瑞金红军村华屋,在红军村华屋村民华盛的讲解和带领下,参观了红军村及其村史馆,走访了革命烈士后代家属华从祁老人。实践队全体成员被华屋十七棵松的故事和全村人民的永恒信念所感动,进一步增强了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

红军村华屋位于瑞金市叶坪乡东南部的黄沙村,地处赣闵边际,是一个山水环抱、风景秀丽的客家村落。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火种点燃瑞金大地。红军村华屋村民华盛说:“为支援革命,村里青年积极参与革命,在红军战略转移前夕,华屋17名青年先后回乡,在祠堂后山蛤蟆岭上每个人种下了一棵青松,随后毅然离乡踏上革命的征程。”然而如今青山依旧在,不见儿郎归。在红军转移途中,17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无一人生还。为缅怀先烈,华屋人民在种下的17棵青松上一一写下了那些烈士的名字,年年祭拜,一直延续至今。华屋的后人在前人的深深影响下,从小立志报效祖国,有的参军入伍保卫祖国,有的刻苦学习致力于社会发展。


(实践队参观红军村史馆)

现在的华屋交通便利,设施完善,村民普遍住进了徽式小楼房,全村借助开办农家乐、种植大棚果蔬等途径实现了人民富足。这一切得益于《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华屋在2013年迎来了振兴发展的机遇。在文件出台之前,华屋由于苏区时期大量的人才、物资输出,导致当地基础设施落后、村民文化程度底、群众居住条件差等等问题。据村民华盛回忆,当时大雨一下,村里的田经常被水淹,一年会被淹很多次,造成庄稼生长大大受影响,而在政策扶持下,现在的农田里新设了防风屏,农民实现了增收,这在以前都是不敢相信的。

在村民华盛的带领下,实践队成员前往并采访了如今八十五岁高龄的华从祁老人。老人家告诉队员,后山上的17棵信念树(松树)其中有两棵都是他的长辈种下的。一位是他父亲,另一位是他叔叔。“当时我爸爸是黄沙区宣传部长,动员大家参加红军,在动员的过程中自己也参军,为了带动更多的村民参加红军。我叔叔是黄沙区主席,也以身作则参加红军”,老人在谈起他的父亲和叔叔为何参军时这般自豪地说道。


(华从祁老人为队员介绍其父亲遗物)

更让人敬佩的的是,华从祁老人父亲为革命舍小家,为大家的大爱。老人动情地说道,“爸爸参军红军的时候,母亲肚子里。爸爸10月份参加红军,11月份出生”如今再提起素未谋面的父亲,华从祁老人颇有点感伤,几番落泪,从小失去父亲的华从祁老人,只能是在后山父亲参军前种下的信念树前,讲讲故事给父亲听以寄托自己无尽的思念。17棵松承载着华屋乡亲的念想,支持着他们在艰苦岁月里顽强拼搏,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辉煌历史。华从祁老人感慨道:“以前华屋是非常贫穷,全家人没办法一起回家过年,没有地方住,但是现在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帮扶,现在华屋面貌焕然一新,交通变好了,水泥修到家门口,村民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老人家始终秉承着父亲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永恒信念,把父亲的故事告诉自己的儿子、孙子,每年都和他们一起去后山看望那17棵信念树,这份红色基因一直传承下去。不仅如此,他的孙子更是踊跃参军,报效祖国,现在已经参军两年了。这一份永恒信念在红军村生根发芽,日渐壮大,代代相传,熠熠生辉。

跟随着村民华盛的步伐,星火实践队的队员们在后山的蛤蟆岭上见到了广为传颂的17棵松树,个个生长得枝繁叶茂,每棵树下都刻有一个烈士的名字。在红军烈士纪念亭前,队员们见到了代表着华从祁老人的父亲和叔叔的两棵树,昔日相邻并挨着的两棵小松树,如今已是参天大树了。


(代表着华从祁老人的父亲和叔叔的两棵松树)

红军村参观一行即将步入尾声,重温的革命历史,将以永恒的信念被后人所铭记、传承。习近平总书记说:“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广大青年学生更应积极学习苏区精神,传承永恒信念,在责任与担当中成长,共同书写时代发展新华章!

(团队顺利完成实践活动)

记者:学员徐佳敏  责编:通讯员郑包健

退稿:副标题过长;存在病句;背景介绍内容篇幅过长;重点不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