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瑜——吴语守护者 (记者:陈飞宏 王玉琦)始于兴趣,因此热爱,所以不惧艰难,只为血脉深处的一口吴侬细语。际銮书院19级国学实验班的傅瑜就是这样一位热爱着吴地方言的人。 起点,始于兴趣 “我是江苏常州人嘛,从小就讲常州话,很难不对吴语产生兴趣。”从小接触吴语,再加上赵元任先生的影响,傅瑜一直对吴语有着浓厚的兴趣。 傅瑜在小学时参加了地方电视台的常州方言大赛,并荣获了赛区冠军;在高中时参加了郑伟教授组织的吴语方言本字考证活动,并与郑伟教授进行了沟通交流,傅瑜表示受益匪浅。但对他影响最深的,无疑还是赵元任先生。赵元任先生是一位著名学者,也是一位著名的常州人,傅瑜在空闲时拜读了很多赵元任先生的书籍,也从中认识到了语言的美丽之处。 “一种语言就是一种思想体现,我觉得我们的常州话就很能代表常州、代表我们常州人。”正是出于对吴语的兴趣,傅瑜才一直坚持研究吴语、发展吴语。 (傅瑜本人) 成长,无奈中的坚守 吴语见证了诗画江南语言文化的发展,但如今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走向没落,如今吴语区的小孩年轻人“忘记”吴语的情况并不罕见。 在谈到吴语的现状时,傅瑜使用了“肯定濒危型”来形容吴语的生命力。语言再也不作为孩子们在家庭学习的母语。最年轻的使用者就是父母辈。父母可能对孩子们说吴语,但孩子们不用吴语进行回应。 在傅瑜看来,吴语的没落是历史的必然。江浙沪地区开放程度高,经济发达,方言使用率低,缺少一定的语言环境;普通话的普及也让方言开始被“自由落体式”般的忘却。“我还在常州上学的时候,学校就已经明令禁止我们在学校讲常州话了,抓到还要记过什么的。” 傅瑜在高中的时候创建了吴语研究社团,但大多数人潜心学习,极少有人能够静心关注语言和文化的发展,愿意投入时间去探索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于是这个社团逐渐变成一个“幽灵社团”,最后也就消失了。“真心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在现在的社会里留住乡音,不光是吴语,只要是方言,都值得留下印记,而不是消逝的背影。” 未来,香樟展望 吴语区常与粤语区并置,但同为经济发达地区,方言却走向了两种命运。广东地区的公交线路有粤语报站,彰显着城市自豪感,但苏州试行的吴语报站却被逐步取消。与广府人普遍有“粤语意识”相比,江浙沪的人却缺乏吴语意识,傅瑜认为这是一个“标准”的原因。 “粤语能够保证现在的地位,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粤语标准音。因为有个很明确的标准,所以大家都自觉地去使用这个“标准”。然而吴语并没有大家认可的标准音,标准音如何制定,吴语区内部如何交流,仍然是个问题。到目前为止,吴语因为没有标准音,各地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讹变也越来越大。然后还有就是文字。吴语没有比较标准的正字方案,这点就没有粤语地区做的好了。吴语本身的特有字怎么写,用正字还是用俗字,争议还是很大的。” 傅瑜认为,保卫吴语大概需要两个步骤:一是规范吴语,二是宣传推广吴语。在目前看来,规范吴语或许还很困难,但通过人们的关注与努力,给吴语设立标准的未来是可以预见的。当代能熟练使用吴语的青少年比例较小,学习并宣传推广吴语就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宣传吴语,保护方言确实是个艰难的任务,需要合适的方式,更需要更多的努力。” 有方言的地方,可以看得到历史、触摸得到文化肌理的所在。吴语与吴越文化血脉相连,“讲诵多吴语,勾提学佐书”,“诗成作吴咏,及此醉初醒”,“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文化属性和乡情沉淀,烙印在每个吴语区人们心中。 我希望:吴语和所有地方性语言一样,一直活着,一直流传…… 如同我希望:上苍赐给人类的河流,一直活着,一直流下去…… 愿语言的河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