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旭:民乐,不是小众文化,而是民族底蕴 (青年资讯中心 郭卓瑜讯)【人物简介】石旭,安徽淮南人,2016年考入南昌大学音乐系。曾获江西省国乐赣韵杯青年A组银奖,第二届江苏竹笛邀请赛金奖,现为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风华国韵社团社长。 自幼结缘,一往而深 石旭自幼因为兴趣便喜欢上了民乐,正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在成长的道路上,他与民乐的羁绊越来越深。石旭最初学习的是我国传统乐器竹笛,也正是因为学习竹笛,他认识了很多人,而这中间对他影响比较大的是竹笛的启蒙老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位启蒙者教给他的不仅仅是知识,做人的的道理。在回忆起这位老师时,他说道:“这是一位循循善诱、德高望重、一丝不苟且德才兼备的老师。”而这些词汇所描述的形象,也正是石旭所希望成为的样子。当初一颗种子,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成长,而今已成就一片绿荫,又为他人带去了清凉。 学习民乐以及竹笛所带来的知识、见闻让石旭愈加深陷其中,而竹笛本身也是这“一往而深”的原因之一。当问起石旭对竹笛的感情时,他说:“可以称之为爱。”少年时的相遇,是故人归;成长中的陪伴,是愿沉沦。竹笛,这样一个对石旭而言很重要的兴趣,他爱着这个兴趣,珍惜与笛子的相遇,同时为之奋斗努力着。他所爱的不止是竹笛清脆的声音,不止是竹笛吹奏出的悠扬旋律,他所爱的是竹笛给他带来的一切。即使没有这些附加物,只是竹笛本身就足以让他深爱。 真诚热爱,初心不改 石旭加入风华国韵,是因为对民乐的喜爱以及师哥的介绍。关于社团,石旭说到:“社团成员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群人,其中以民乐爱好者居多。”南昌大学风华国韵协会(原南昌大学笛箫艺术协会)成立于1996年,2004年在南昌大学前湖校区正式成立。经过16个春秋,在众多社团大战中依然傲然不倒,就像一棵树,随着年轮的增长,足以洒下一片树荫,庇护一群民乐爱好者。对于成员们而言,风华国韵就如同一片净土,让他们可以在其中尽情展示对传统文化的爱。石旭说,他对于社团的现状很满意,觉得现在这样就很好。志同道合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吹笛吹箫,身着汉服,再回古时。 关于社团未来的发展方向,石旭这样说:“还是希望社团可以发展的越来越壮大,多将一些喜欢民乐的人聚集到一起交流。”但当问及他打算如何扩大社团的影响力时,他却说:“不需要扩大影响力,真正喜欢我们的会找到我们。”在这样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中,石旭却说“不”。这样一个“不”,并不是他不愿与大家分享传统之博大,也不是他吝啬于展示民乐之优美,而是他认为唯有真正热爱的人,才可能真正体会到磅礴且细腻的传统文化,才会真的珍惜这悠扬且热烈的民乐。也是如此,这样美好的文化和优美的旋律才能一直保持纯净,一如初见。 民乐,不是小众文化,是民族底蕴 如今在国内,民乐与西洋乐两者相遇,碰撞出火花,有冲突也有融合。对于两者,石旭认为:“民乐西洋乐各有所长,应该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不同的乐器。”不因不同,而带有偏见,分个高下;正因为不同,才要学习,平等看待而非独断专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才可天下大同。“国家现在越来越重视民乐,民乐与西洋乐的冲突以后也会慢慢减少”石旭这样补充。 而在当下的中国,仍有许多人对民乐不甚了解,对此石旭道出自己的看法:“主要是中国以前的记谱法不够严谨,因而到现在丢失了很多东西。上个世纪又有一些历史因素影响了一大批的民乐人才,加之国家以前的不重视导致现在这个局面。”但他并不担心民乐会没落。因为民乐是独一无二且无与伦比的,这块金子不论何时有一天总会发光,让世人看见它。真正有内涵的民乐也会因为时间而日渐显露。“国家现在越来越重视,现在重拾民乐不会为时过晚”,他的自信是源于对民乐的了解,因了解而相信。 “民乐,不是小众文化,而是民族底蕴”,石旭这样讲到。民乐,并不是某个群体的个性标签,它属于整个中华民族,属于全人类。而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应当去了解、热爱属于我们的民族底蕴。 民乐作为一种文化根基,不是清高而不可攀的明月,不是空谷幽兰似的仙人。它就是街边的糖葫芦,老街巷里的咿咿呀呀,它活在我们之间,存在于民族的骨子里。那竹笛,吹出的不是曲子,而是古韵、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