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昌大 “我觉得大学五年还缺少了什么”。带着这样的遗憾,他参加了“挑战杯”,期待着能从中找到那些缺少的东西,在参赛的一年时间里,他真的找到了一直寻求的那颗珍珠。 “大一时迷茫,大二开始觉悟,大三就要有突破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李铁遇到了其他三个成员――徐曦、李荣、刘思逸。三人一见如故,随即投入到组队、找导师、寻课题、申报项目的工作中。从最初的漫无目的到后来的初具规模,从开始的懵懂无知到最后的得心应手,他们不断探索,度过了磨难与煎熬的时光,走过了艰辛而崎岖的路。 为了同时兼顾比赛和学习,李铁付出了很多。2008年申请项目时正值考试月,他必须得一边筹备英语六级和期末考试,一边准备挑战杯。回首那段艰辛的日子,李铁觉得似是昨日梦境,有着酸甜的滋味。考试结束后,他把精力全部投入到比赛的准备中:查资料,做实验,写论文……在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间后,他们的团队才渐渐摸索出自己的创新方向。 李铁说,在学校,老师给了他们最大的支持和鼓励,引导他们步入正轨;系里的团委学工办成了他们永远怀念的地方,那里见证了他们一路走过的足迹;实验室是他们并肩作战的地方……那些埋首在团学办电脑前的日子,他们放弃了休息时间,放弃了午饭,只选择了在窗外同学们的嬉笑声中埋头苦干。“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是李铁的决心。 追梦于省赛 天定酬勤,李铁团队的项目经过不懈努力获得了校一等奖,并冲进省赛。离梦想已经越来越近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最终的胜利,前面的路会更加艰难,前面的荆棘会更加繁茂。 进入省赛,意味着作品又要从头再来,一个文字,一个符号,一幅画都要重新仔细审查,还要准备答辩。“又是一个不眠不休的星期,大家为比赛做着最后的冲刺,希望能通过团队的力量去创造更多的奇迹。”李铁回忆道。 然而世事似乎总是在绝望的刹那带来一线转机,而上天也总是眷顾那些执著的人们。本以为挑战杯之路就此结束的他们,突然接到团委老师的电话,通知他们的项目可直送全国比赛,虽然他们的作品为省赛二等奖,但却是南昌大学自然科学类的第一名。这一次,成功似乎就在眼前了! 圆梦于北京 成功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经过一年的磨练,李铁和他的队友在思想创意上和作品的准备上都有所提高。但毕竟是全国性的比赛,在面向全国的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峰会中,各大高校高手云集,只为一展身手。李铁明白,他们的作品与同类高水平院校之间存在差距,所以他想只要把自身最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就可以了。 在认真分析了比赛形势之后,李铁和队员们总结出:奖项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作品本身,还和参赛者对作品的了解程度及现场发挥有关。李铁作为团队的代表,到北京参加比赛,这让他突然感觉压力增大了,他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更代表着他的团队,代表着南昌大学,代表着江西省,此时的他决定背水一战。信念坚定的李铁申请了半个月的假,进行封闭式训练。老师和其他队员也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进行强化训练,而他只要一有时间便往图书馆钻,疯狂的查阅文献,在实验室里也不放过任何动手操作的机会,争取将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都了然于心……这一切的准备都是为了最后一刻的爆发。 比赛结果出来了,李铁果然不负众望获得了国家二等奖,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结果。 走向新的征程 经过这次“挑战杯”竞赛,李铁真正找到了那些他曾觉得在大学中遗失的一颗颗明珠:自信的力量,团队的合作,组织的能力,老师的帮助,亲人的鼓励,朋友的关心……想到这些,李铁意味深长地说:“当我们懵懂无知,不了解前路时,惟有心执一念才能稳住自信的磐石”。而他接受挑战正是为了战胜自己。虽然这个挑战的过程是曲折的,但却拥有完美的结局。 每一个荣誉都是一种证明,每一次经历都是一种财富,每一次体验都是一种成长,李铁始终相信:只要心中有梦,它就一定能够飞翔!明媚阳光中,他会走向新的征程! 责任编辑:姚敏追逐青春梦想 挑战年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