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团学速递

跋天路探雪域文化 聚民心栽团结之花
发布时间:2021-08-29

  

跋天路探雪域文化 聚民心栽团结之花

——南昌大学民族花开 籽籽同心暑期社会实践队赴藏实践调研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为响应共青团江西省委员会号召,南昌大学组建民族花开 籽籽同心专项社会实践队远赴西藏拉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团西藏区委座谈、前往西藏大学交流学习、采访藏族手工艺品公司代表、祭扫拉萨烈士陵园、参观纪念馆、走访文化街区、深入基层调研、开展党史宣讲等活动,引领青年大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观察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

笃行致远,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常盛

7月22日下午,南昌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全体成员与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围绕民族团结教育、实践育人等议题展开座谈交流。通过与团西藏区委进行深度交流,队员们了解到团西藏区委对青年一代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重视。团西藏区委学校部(基层建设部)干部李真真介绍,团西藏区委践行着实践育人的理念,开展了民族团结代代传活动,让西藏青年学子赴全国各地进行研学交流,西藏大学三联三进一交友活动促进各民族师生交流、交往、交融等一系列活动。会后,队员们感触颇深,这些活动都是民族团结的生动载体,西藏青年们通过将心比心的交流和身体力行的实践,将民族团结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躬行实践,积极维护民族团结!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7月26日上午,实践队成员前往坐落在拉萨市南的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深切缅怀为筑路而牺牲的三千志士。下午,队员们前往拉萨烈士陵园祭拜革命先辈。在烈士纪念碑前,队员们低头肃立,向英勇牺牲的烈士深切默哀,随后敬献鲜花,表达对革命烈士崇高的敬意和缅怀之情。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团西藏区委青年发展部部长李杰曾讲述到,我的老家就在边境,当年洞朗事件局势紧张,亲戚们都不愿撤退,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同边疆战士守护着国土。正是这些雪域边陲的国土守护者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有我们岁月静好的幸福生活。

扎根边疆,文化传承之果永续永存

7月23日下午,实践队赴西藏大学进行学习访问,西藏大学团委副书记李军、西藏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李庆华带领实践队成员们一同参观了西藏大学藏文典藏室。典藏室负责人米次老师介绍了《大藏经》、《格萨尔王传》等藏文经典,详细讲述了藏文典藏室中各种经书典籍的来历与典故,向实践队展示了西藏地区丰厚的历史底蕴以及所蕴藏的深厚文化。随后,实践队一行跟随米次老师进入藏文古籍抢救整理室,学习了解菩日文献等藏文古籍文献的抢救、保护与整理方面的工作进展。2011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寄语:“‘菩日文献抢救整理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希望你们继续努力研究藏文古籍文献,传承保护好藏族优秀文化。

参观完藏文典藏室后,实践队一行前往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参观唐卡、服装设计、雕塑等各类藏文化艺术作品展览。实践队队员从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魏军口中了解到,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一直致力于藏族传统纹饰、绘画等方面的传承与保护,也坚持吸收现代艺术的精华,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理念。在展厅内众多艺术作品中,一幅别样的作品——结合了掐丝工艺、沙画、西方漫画以及藏族唐卡等元素的现当代作品《无题》为实践队员所关注。魏军老师向我们介绍到,这幅是嘎德教授的作品,结合了当代艺术特色与藏族传统民族元素。这正是西藏大学在藏文化传承保护中所追求的: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创新发展,中华文化之景长照常春

7月24日下午,实践队一行来到了位于拉萨市老城区、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八廓街,古城传统建筑风貌和居住习惯保存完好,经声绵延、商户林立,各民族文化交融于此。虽然充斥着浓郁的藏地民俗风情,但是衔接现代潮流。队员们走进唐卡画廊、民俗油画室、书坊,和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了解藏文化元素提取凝炼、采用现代形式具象表达的过程,直观感受着传统藏族文化在新时代滋养下焕发的蓬勃生机。如何传承、怎样创新藏文化,让它成为一个符号代表西藏走出去,是我们现在在走的路。一位唐卡绘画的创作者扎西次仁提到,西藏文化传播非一己之力,需要所有人,特别是青年人的助力,在保持藏文化独特之处的同时,将青春活力和现代审美注入其中,才能创造出备大众所接受的文化产品。

实践队一行在八廓街的东北角找寻到卓番林工作室,与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探索传统藏族文化同现代社会的碰撞。这陈列着手工编织的藏毯、传统纹样的服装、憨态可掬的玩偶等,所有产品都采用藏区特有的传统技艺进行纯手工制作。工作室二楼的手艺培训室,孕育了一个又一个藏族家庭的希望,卓番林秉持利益大众的理念,辗转10万公里,寻访300余名手艺人,组织免费教学,不断服务大众、振兴乡村,扎根西藏文化,传承藏族技艺,从技能赋能延展到生活赋能、精神赋能,企业和个人在促进藏族产业转型升级和藏文化保护传承中做出了不懈努力。队员们深切明白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主义文明发展,注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要义,学习到了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强国有我,党史学习之行初心难忘

卓番林工作室一进门,就有一摸亮眼的红色吸引了所有队员的注意,那是一面手工编织的党旗。杨梅·顿珠雍措向我们介绍,这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活动纪念。活动时手艺人们相聚一堂,喜迎党的百岁生日,听党史,悟党情,缝党旗,在一针一线中感悟党的艰辛岁月,藏族文化同党性修养擦出了奇妙的火花,在党史教育方面给予实践队员们更宽广的思考空间。

在西藏大学学习交流时,实践队成员凌裔球与孙晓涵为现场师生带来了党史专题宣讲《一双筷子》与《小井大义》。一双普普通通的筷子,承载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根早已褪色的识别带,记录下井冈山革命战士的民族大义。实践队成员们通过与西藏大学师生互相分享雪域高原和赣鄱红土上的红色故事,于细微之处感受红色文化,体会构建新时代大国文化自信的使命。在实践队成员进行党史微课宣讲的过程中,在倾听西藏大学师生讲述西藏红色故事的历程里,探寻西藏人民在抗击外来侵略、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进程中孕育出的老西藏精神和赣鄱大地涵养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之间同心同向的内核。

习近平总书记到西藏进行考察调研时说:“56个民族是石榴籽,中华民族是整体的石榴。我们是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践出真知,体验需力行。南昌大学“民族花开 籽籽同心”暑期社会实践队以探索藏区特色文化和民族团结故事为切入点,用脚步丈量西藏,感悟党领导下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春光正好”,在实践中长见识,增才干。实践队成员王泽宇表示,“这次实践是五彩的,绿色是西藏的绿水青山、白色是民族团结的坚定、红色是爱国爱党的衷心、蓝色是实践队员们的认真、黄色是西藏人民的纯朴。作为南昌大学的学子,我一定会坚守初心,不断奋斗,为祖国的建设献力献策。”

记者:林洁仪 张梦洁 陈飞宏

指导老师:廖元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