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团学速递

为着梦想,奋勇前进――记南昌大学刘国平教授与他的机器人队
发布时间:2015-03-19

  

为着梦想,奋勇前进――记南昌大学刘国平教授与他的机器人队
 
为着梦想,奋勇前进――记南昌大学刘国平教授与他的机器人队
 

作者:刘毅  单幸  达锬2014115日下午,伴着滴沥的秋雨,南昌大学机器人队实验室这天显得异常地热闹——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南昌大学党委书记胡永新和校长周创兵一行要来参观机器人队。1530分,傅振邦一行来到机器人队实验基地,观看了机器人队的表演和汇报,肯定了机器人队取得的成绩。座谈会上,傅振邦在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这一话题时,再一次提到机器人队,他说: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是共青团的优势和长项,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有形的载体。南昌大学的机器人队,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创新实践。120多名学生在团队里,尽心的去做事,积极的探索团队的协作,为学校争光,这就是最好的一种载体和形式。

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十年前,这支队伍还并未存在;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这十年,有一个人默默为机器人队奉献着,自掏腰包15万,培养了600多名优秀队员。他,就是机电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刘国平教授。


为着梦想,奋勇前进――记南昌大学刘国平教授与他的机器人队

为着梦想,奋勇前进――记南昌大学刘国平教授与他的机器人队

为着梦想,奋勇前进――记南昌大学刘国平教授与他的机器人队
 

追溯:只为了对学生的一句承诺

刘国平教授是货真价实“老南大人”——原江西工业大学的本科生,浙江大学的硕士、博士生,一直和“机械”打交道。不过在05年,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200510月,一位新来的研究生闯进了刘老师的生活中,他叫钱炳锋,本科时是西南科技大学机器人队的队员。他将自己在机器人队的体验向学校反映,并建议成立南昌大学机器人队。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很快有了回复,正式批准成立机器人队,并下拨了13万经费,刘国平被推荐担任指导老师。带着兴趣、激情和一颗无畏的心,刘国平带领着他的机器人队开始首次征战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2006年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国内选拔赛是在国内举办的第五届比赛,许多强队已经有了很多年的机器人参赛经验。相比而言,南昌大学这支刚成立的队伍显然是一名新兵:比赛在七月初举行,可是机器人直到五月底实验室才搭建完成,开始着手机器人的具体制作。刘国平回忆说到:“现在都记不清当时熬了多少个通宵,在赛前两天机器人才完成制作,然后就匆忙装箱运往大连。”

大连赛场的结果其实是可以预知的,要带领一支备战不足两个月队伍赢下比赛几乎是不可能的。刘国平都自嘲“可以用‘全败而归’来形容,一分未得。”赛后,20多位队员,就在北京火车站,抱头痛哭……这是刘国平脑海中永远挥之不去的画面。当时就有队员哭着说,‘刘老师,让我们明年继续参赛吧’”也许是因为学生的泪水、也许是因为对机器人热爱,亦或是自己骨子里不服输的个性,刘国平允诺明年再战。

就是因为这句承诺,刘国平坚强地挑起了这副不知何时才能放下的重担。

 

自掏腰包15万,只为着同一个梦想

基于首次参赛经验,接下来的各项备赛工作有序开展。然而在20074月中旬,前期学校的经费已经用完了。13万的金额,这已经是从未有过的支持额度了,可对于需要购买材料、设备的机器人队,这部分钱是远远不够的。很快,机器人队由于经费陷入困境。

这时候的机器人队是艰难的:团队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想取得成绩,需要很长的时间,经费已经很有限了,基本上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既然答应了学生,那就得坚持做下去”这是刘国平最简单的心声。他开始自掏腰包帮助机器人队渡过难关。可以想象,如果当时解散机器人队,那些孩子们会有多失望,也许他们会从骨子里对学校失去信心。于是刘老师决定扛起机器人队的大旗,履行当初的决定。

于是,从2007年起,机器人进行了部分的招新,同时一批老队员成长了起来,当年的全国机器人大赛中,他们虽然没有名次,但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了弥补经费的不足,刘国平老师自己拿出3元,来完成07年的比赛。就这样,刘老师开始自掏腰包,多年来累计大概也有15万,至到2011年经费问题才有所好转。

在刘老师和全体队员的努力下,机器人队每一年都在进步。但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出现了:机器人队的成员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和矛盾。同学们的性格、能力、理念都有了很大差异,上升到最后,队中出现了相互防范、自由散漫的现象。显然这已经偏离了当年的轨道。于是在问题表现特别明显的2010年,全国赛的所有准备完成之际,刘老师毅然决定:停赛一年,进行内部整顿。

在停赛的这一年中,刘老师为整个机器人队建立了详细的制度和管理体系。他确定了每周一次全体大会,在大会上,将每一个小组的详细的成果进行通告,然后有其他同学提出意见。在这种风气的指引下,队里原来的山头没了,大家都为了一个目的------在机器人中得到成长而努力着,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强了。

当问及刘国平为什么要坚持做这么一个“没钱、没人、不计课时、不计科研工作量”的工作时,他只是很平静地说道:当你有了兴趣和感情在里面,这一切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苦尽甘来,吃水不忘挖井人

2011年是南昌大学机器人队的转折点。在这一年,全队终于取得名次,学校的经费也开始支持机器人队的建设。这离不开刘老师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一直以来,机器人队只有刘国平一位指导老师。周末队员的工作报告,是刘国平必参加的一个环节。“机器人队的例会时间,就算再忙,也要空出来!”会议一般长达23小时,忙的时候,甚至持续到深夜12点。刘老师在队里面主要是把控方向和进度,鼓励队员们自己设计方案,与队员更多的是交流自己的想法。

刘老师的全心付出,队员们也都看在眼里,正如队员对他的描述一样,“刘老师大把的经历,都花在了机器人队,不只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据队员介绍,“除了吃饭睡觉,或有事出差,刘老师基本待在机器人队,周末也一样。”到过他办公室的人都会看到,墙角放着的泡面和八宝粥,这些都是他经常用来充饥的食物。2005级毕业生于见雨在工作报告写到:我们在今年在赛场上取得了较大突破,这与刘国平老师不断的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在超过5万多元的设计和制作费用中,除部分来自于国家创新实验经费外,其余全来自于刘老师个人。刘老师对机器人队的奉献绝不是简单的限于经费,更多的是传授我们制作机器人的高深理念,培育队员的根本目的。

队员们也格外珍惜眼前的不易,用他们的话来讲,这是在创业。在创业式参赛理念得到确认后,队员们购买器件时会为了降低成本不断地寻找价格更合理的卖家,会选择淘汰的二手电机而放弃昂贵的高性能电机,具体加工时会尽可能仔细以免造成浪费,上一届的机器基本拆了,使得有些部件可以再重复利用。

机器人队的孩子没有辜负刘国平的良苦用心。任务多的时候,队员把“家”搬到实验室,冬天穿着军大衣连续熬通宵。任务少的时候,“在机电楼,他们最晚回去。”经过多年的积淀,机器人队的成绩也在稳步提升。从2006年第一次参加比赛,2008年第一次得分,2009 年第一次取得胜利,2011年第一次取得名次,2013年第一次进入16……

比赛成绩对于刘国平来说是次要的,“自娱自乐”是刘老师对自己心情最好的解读。“没有成绩压力,一切都是自己决定,跟学生一起讨论方案是很有乐趣的。”刘老师说道。

正是在快乐中,机器人队不断成长。在今年的全国大赛上,一些顶尖的大学生机器人队和刘老师的团队交换了图纸。“其他学校已经开始重视我们的团队,认可我们的技术”每当提到这儿,刘老师的脸上都会露出由衷的笑容。

机器人队的进步也引起了各界的关注。201454日,江西省委书记强卫同志视察我校团学工作。在各方推荐下,刘老师麾下的机器人队成为了这次成果展示的代表,并获得一致好评。用刘老师自己的话来讲,这是第一次有大领导来检阅他的队伍,是对他们这个团队的鞭策和鼓励。

十年.机器人队的十年,已经牢牢地印刻在刘老师的生命中了。

 

抹不去的记忆:从跃身而起到潸然泪下

2014531日至61日,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在山东邹城举行。来到邹城后,刘国平老师成了货真价实的“拼命三郎”。刚下火车,当队伍还在宾馆休整的时候,刘老师就已经马不停蹄地跑去训练场指导队员调试机器。队员俞振东在回忆中这样写道:在调试期间给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就是由于场地太不平整,根本无法调试,所以只能其他学校协商,当他们晚上休息的时候借用他们的场地。于是刘老师带领队员们吃完晚饭就抓紧时间休息,晚上11点把机器运到场地,喝了瓶红牛就开始调试,一直到第二天天亮,大家实在累的不行就直接躺在场地上睡着了。

5月的山东异常炎热,刘国平一刻也没闲着,求知欲仍然是那样的强烈。他总是提着个小水壶,奔波在各个训练场,略显贪婪地欣赏着其他高校的机器人,面对电子科技大学、哈工大等老牌劲旅的杰作,只能用羡慕来形容了。

在整个参赛过程中,刘老师的一幕定格在所有队员的脑海里了。在与北京科技大学的比赛中,当时刘国平老师就在场下,比赛中我们一直领先,当机器人准备完成爬楼梯的时候,刘国平已经激动地握紧拳头纵身跃起,大喊叫道“好”。因为这个环节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最稳定的,只要迈过北京科技大学这道坎,根据对接下来对手的了解,冲进8强是很有希望的,这将创造南昌大学机器人队的历史。但就在最后一个阶梯,机器却停住了,赛场的空气也像凝固了一样,略过两秒,只听见刘国平老师和其他队员同一发出的叹息声。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北科大的机器人慢悠悠地爬到顶部,举起了那面象征胜利的小旗。当裁判宣布比赛结果通知队员退场时,没有人愿意无法相信比赛就这样结束了。

赛后队员们在体育馆外集合。本以为刘国平会严厉批评一番,没想到在自己的学生面前,他流下了泪水。刘国平语音略带颤抖地鼓励大家:机器也是设备,总也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你们是最负责的一届,是团结协作最好的一届,成绩虽然不尽如人意,但是也给下一届留了提升的空间。随后,刘国平老师带领着新一届队员向即将毕业的老队员深深鞠躬…..这一场景触动了每一个人,用震撼一词来形容当时的心情并不为过。

“其实今天我流泪不是因为比赛的结果,而是想到我们这十个月一路辛苦走过来,感觉突然间一切就结束了,心里很放不下。”刘老师喃喃说道。可以看出,刘老师舍不得他那些即将要毕业的学生。

 

“刘老师是我最佩服的,没有之一”

古有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也许让刘国平感到更为欣慰的是,从机器人队已经培养了600多名学生,而且大部分都考上了研究生,甚至读了博士,有的已经是公司企业中的技术骨干。

钱炳锋,华东大学博士,参与国家863多个重点项目,研发的“多功能护理床机器人”及“小护士机器人”获“2009年上海工博会创新奖”;

边明明,博士,现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主持国防科工局民用航天十二五预研(国拨1000万元)、总装备部预研基金、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基金多个科研项目的研究;

王瑞洋,现就职于唐山宏正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担任质量主管;

廖宣亮,就职于华为杭研所IT产品线高性能服务器开发部,担任硬件测试工程师;

钟辉泉,就职于英特尔亚太有限公司,担任软件工程师;

刘述亮,成都科大创客空间科技有限公司CEO

邓欢,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弹载大前斜视聚束SAR成像研究,参与某国家武器装备探索项目,参与某反舰导弹导引头项目。

……

对于老师来讲,还有什么比自己培养的学生成才更让人骄傲的。而对于学生来说,一位好的老师或许能令他们终身难忘。

机电工程学院2010级队员贺习静在他的工作报告中这样写道:除了我的这些队友们,这个团队还有一个永恒的核心——刘老师。机器人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么多年来,刘老师仍然在坚持着。大学四年接触过不少老师,刘老师是我最佩服的,没有之一。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做事的态度和方法,都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发。

而现任队长占永健对刘国平老师用的最多的评价就是“敬佩”。他说道:刘老师是我在大学期间接触最多的老师,也是对我最关心的一位老师。站在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我非常的敬佩刘老师。不管是刘老师的人格方面还是处事方面,我都很敬佩。

队内为数不多的女队员付容说道:我眼里的刘老师就是个有责任心、坚持不懈、顽强的老师。从机器人队建队以来,刘老师就付出了不少。其实很多老师对自己实验室的情况都是很少过问的,谁会给我们每周开个会,认真听我们的工作报告,给我们建议和方向,刘老师算是我见到的很有责任心的一位老师了,而且一直坚持着。从全败而归到零分突破,只有继续坚持下去才能看到彩虹,刘老师并没有因比赛结果太差而放弃参赛,还是一如既往地不断前进,前进,再前进。

曾担任机器人队队长的张国琳感叹道,“刘老师在机器人队的作用无可替代,他是团队之魂!”

……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每个学生心里都会有自己的大师,相信刘国平教授会是他们心中的一位。

十年,于浩瀚历史长河,或许沧海一粟;但在人生不过百年的刻度里,十年,屈指可数。从“不惑”到“知天命”,刘国平老师昔日的黑发渐泛银丝,岁月吹皱旧时年轻的脸,刘国平始终不渝。“他这十年都给了机器人队!”一诺十年,习已惯之;默默付出,无怨无悔。

“南昌大学,勇往直前。”相信这句响彻赛场的声音会激励一代又一代南大人奋勇向前。


为着梦想,奋勇前进――记南昌大学刘国平教授与他的机器人队

为着梦想,奋勇前进――记南昌大学刘国平教授与他的机器人队

为着梦想,奋勇前进――记南昌大学刘国平教授与他的机器人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