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院 记者 程钟满)近日,南昌大学基础医学院“传承红色基因,争当时代新人”实践队的六名队员在辅导员老师丁芷芩的带领下,通过观看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参观纪念馆、走进社区调研等多种实践形式,于英雄城——南昌开展了为期五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7月18日上午,南昌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实践团队开展了本次暑期社会实践的出征会议。会议由辅导员丁芷芩老师主持,就本次暑期社会实践行程安排再次详细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7月18日下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组织团队集体前往电影院观看由我省拍摄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八子》。电影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的赣南老区杨家八兄弟投身共产党,为光明新中国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通过电影荧幕,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是一代代无畏牺牲、舍己为国的英雄为国家为信仰抛头颅洒热血,是这些甚至没有留下姓名的人在为我们披荆斩棘、负重前行。战争的颜色,是黑色也是红色,在电影中回忆如此悲壮的历史,泪水是我们对那段故事、那些英雄最真实的崇敬与感佩。电影结束之后队员们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怀揣家国情怀,以实际行动为社会添砖加瓦,真正做一名有作为有担当的时代新青年。 电影开始之前团队在宣传屏幕前留影 7月19日,实践队来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缅怀先烈,重温历史。八一纪念馆坐落于繁华的中山路西端,走进展览的大厅,巨大的八一起义革命浮雕壁画便映入眼帘。展览大厅的正中央是一只有力的大手紧握着的巨型枪杆,暗示八一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之后的一个个展室中我们看到了非常丰富的革命历史文物。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观看了“攻打敌人指挥部”多媒体幻影成像,当时激烈的战争场面仿佛就在眼前。一条翠竹小道通向二楼的展示厅,一幅幅壁画,一件件文物,都在向我们展示着人民军队的成长与发展,也让队员们领悟到了“坚定信念、敢为人先、不屈不挠、勇于胜利”的八一精神,激发了同学们的拼搏精神。 八一馆内参观留影 7月20日,实践队来到了南昌舰景区,参观著名的南昌舰。南昌舰是国产第一代导弹驱逐舰,弦号“163”。2016年9月,服役34年、累计航程17万余海里的南昌舰光荣退役,被移交至南昌市。此后它作为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停泊在八一大桥下游约一公里处的赣江之畔。八一桥上隐约能看到的远处小小的南昌舰,走近后队员们都忍不住惊呼出声,尤其是那座庞大的三联装"海鹰"HY-2反舰导弹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同学们仿佛看到了舰上艰苦的生活,同时也感受到舰上官兵战斗时的精神意志,狭小的空间,陡峭的铁梯,沉重的炮弹。每一次战斗,都是对官兵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历练。而第一二三代南昌舰的对比,更是让同学们切实体会到了祖国当今的强大,内心无比自豪。 南昌舰参观留影 7月21日,为积极响应“垃圾分类”的号召,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引导人们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贯彻传播垃圾分类的环保理念,帮助广大人民建立科学、文明、环保、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践队队员走进社区,走上街头,以“垃圾分类我先行,绿色环保入人心”为主题,进行了相关调研和宣讲工作。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调研过程中,为了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引导居民积极主动地践行垃圾分类的基本政策,队员们也准备了相应的小礼品,一方面将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大家,另一方面,通过发放小礼品的方式使他们拥有主动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识。垃圾分类不应该只是一句响亮的口号,也不应该止于知识科普,更应该全国人民一起行动起来, 调研过程留影 7月22日,最后一站队员们在学院会议室学习和诵读《红色家书》——方志敏《我们临死以前的话》,以诵读红色经典,唱响时代旋律,传承红色基因,争当时代新人!在进行了五天的实践后,队员们收获颇多,观影《八子》、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南昌舰、开展社区调研,一点一滴都成为我们红色文化的积累。 本次社会实践,实践队沿着英雄的足迹,追寻红色历史,感受革命精神。团队成员在实践中得到教育和熏陶,加深对红色历程的认识,提高思想境界,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爱党爱国、服务人民、积极进取、乐于学习的良好精神风貌。愿广大青年学子凝聚共识,团结向上,传承红色基因,争当时代新人,为祖国、为人民献出自己的蓬勃力量! (摄影记者:彭浩 记者:学员王刘玉 责编:通讯员程钟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