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从河南老家出发的王亚彪带着行李箱和一身的暑热来到了南昌大学,那时迎接他的是那前湖大道两旁亭亭如盖的香樟和那聒噪而透着生气的蝉鸣。 南昌到杭州,650公里的距离,动车不过五小时;而从南昌大学到保送浙江大学读研究生这条路,王亚彪走了四年。
收获比付出多得多
2011年9月12日。理生楼6楼。多云。
这天,正好是中秋节。
王亚彪把一沓厚达35页的论文交给老师时,如释重负地舒了一口气。这叠论文还散发着隐约的温热和浓浓的油墨味。熬了三个夜晚的王亚彪感觉脑袋晕乎乎,脑腔嗡嗡作响。
王亚彪扒了几口午饭,只想着快点回去睡个酣畅淋漓!推开寝室门,他一头扑倒在床,蒙头大睡。下午5点醒来,头还是很晕。室友们都出去聚餐了,看到空荡荡的寝室,王亚彪才意识到:今天中秋!空气里洋溢着节日的热闹,王亚彪没有去聚餐,也没了睡意,他想起比赛期间姐姐给他打过电话,当时自己忙着写论文没说几句就挂了。现在,他终于有时间好好跟姐姐唠唠家常了。
王亚彪和队友沈聪、项一侯大一时就认识了,三人都有参加数学建模大赛的想法,一拍即合。报名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后,便是漫长的暑假培训。他们除了每天上课的时间在一起,还约定一周用四个晚上去主教自习。准备建模赛,备考雅思、GRE,还有偶尔的游泳、看电影,炎炎夏日也就在一分一秒的满满中倏忽而过了。
准备参赛作品,三天三夜连轴转。第一个晚上,三个大男生只睡了几个小时,后来的两个晚上就一直忙着列式、推理、计算,谁也不敢偷懒。“三天时间写出一篇论文还是很紧张的。要考虑到方法的可行性,而几个问题都比较复杂,都不能一步到位,所以当时大家争论很激烈”,王亚彪回忆说,“当时有一组参赛队,两个队员大声吵起来,一个人不做了,摔门就回寝室去了。”这让王亚彪更加看重队员之间的沟通。这次,他们获得省级二等奖。
寒假时,他们又报名参加了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在青山湖校区,十多个男生就睡在教室里,挤成一排,下面铺着一层地毯。食堂的菜没几个,临近春节的时候就关门了,所以就只能吃泡面。春节后比赛还是在原来那间教室进行,但时间却多了一天。这也意味着高强度的比赛状态要多持续24小时。
此外,又有收获,论文《A Satisfactory Schedule For Managers And Campers》荣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二等奖。
和飞行器一起飞
2012年12月15日。信工楼外。微风。
一个长着两双橘黄色“翅膀”、成十字形交叉结构的奇特东西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观看。它叫“四旋翼”。王亚彪的目光也像被磁铁吸引住似的紧紧观察着飞行器的反应。人群中的情绪压抑着,王亚彪也屏住了呼吸。最后,“嗖”地一声,飞行器直直地飞向了天空。众人望着飞行器欢呼着。
以前试飞无一成功。这次飞行器试飞成功,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除了惊讶,王亚彪更多的是激动。毕竟这是他和伙伴们努力了数月的成果。那么多的弯路,那么多的尝试,最终换来了令人欣喜的飞翔。
路人可以分享的是飞行器研制成功的喜悦,而这背后的艰辛也只有王亚彪自己可以体会。
2012年10月初,他加入了研制“可航拍四旋翼飞行器”的队伍。这个团队的成员都是南昌大学物联网实验室的,当初都是历经考核、通过专业性知识测试的。团队一共有7人,王亚彪负责的是控制算法和多个传感器信息的融合。控制算法就是通过编写程序实现让飞行器达到飞行稳定、平衡的目的。南昌大学有做机器人的,也有做智能车的,而做飞行器的他们算第一个。王亚彪就只能和队友们摸着石头过河。
那段进展缓慢的日子,王亚彪常常自勉 ,将一件事做好的确很难,遇到问题才切实地体会到什么是瓶颈,要做的还有好多。此刻是该学习一下骆驼,面对无垠的大漠,仍然可以默默地继续漫长的征程,将清亮的驼铃声洒满荒凉的古道。
冬天,本就空旷的校园变得更寂寥,阴风呼呼地刮着地上的落叶。试飞前几天,他只穿梭于实验室和寝室两点之间。也许期末的这种安静对于王亚彪而言反而是钻研的好环境。12月19日,王亚彪离校,那一天正是他的农历生日。回首又一学期的充实,飞行器应该是最令人满意的生日礼物。
他是灯塔式的人
王亚彪四年的成绩单,也只能用“彪悍”这两个字来形容:前六学期平均学分绩点排名全系第一。 “他的学习很厉害,不单单在整个系里排名第一,而且每一科几乎都是第一。”同学汤骏回忆起王亚彪的书,很有感触:“他对待学习是很踏实的那种认真。就像他开学买的新书,你到学期末去看,变得很旧很旧,上面密密麻麻的,有笔记、有划线,就是翻过很多遍的那个样子。除了学校里发的教材,还有自己买的各种辅导书。”他调侃自己,“我们平时可能连笔记都没有的。”
王亚彪总是在主教学习,在寝室的时间不多。而在和王亚彪相处的时间里,汤骏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如果你找到他帮忙,他就会很热忱,经常帮助别人。就像你找他借东西,一时间找不到,他晚上的时候自己会送到我寝室,还直说‘对不起’。像这种小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他的人格魅力感染了周边的同学。
班上曾经有个同学爱打游戏,大一大二的时候常常挂科。后来转到和王亚彪一个寝室,就再没挂过科,而且成绩排名还很靠前。
王亚彪身边的人都觉得,他就是身边的灯塔,充满光环让人有前进的动力。
人生旅程有无数种可能:荣耀或屈辱,得到或失去……而在王亚彪眼中,“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才是他的处世哲学。他对于学习的态度,对于科研的态度,正如他对人生的态度那样。他说他的理想很简单:就是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有些人,有些事因为我的存在,而有所不同。
注:王亚彪,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2009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