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团学速递

欧阳光明:“选择:在理想和现实”
发布时间:2018-07-24

  

86届校友上海大学教授欧阳光明专题采访

(理学院  石煜昊讯)【人物简介】欧阳光明,男,江西南昌人,哲学博士。1982年7月南昌大学(原江西工学院)物理专业本科毕业,1988年7月、2005年12月先后在北京大学完成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业。先后担任南昌大学政法学院教授,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院长、人文社科学院教授党委书记,目前在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授院长。长期以来,在高校从事方法论、科技社会学、生态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方面的教学、研究。曾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当代重大科学技术发现发明的智慧研究”。近些年来,主持完成教育部、上海市等省部级社科规划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的现状与机制研究》、《中国道路与政党治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文化生态本源探析》等项目多项。曾在《求是》、《中国法学》、《自然辩证法研究》和《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及出版《新时期都市人文素养》、《哲学与价值观教育》、《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系统方法谈》等专著四十余篇(部)。决策咨询报告获国家领导人批示。曾被评为江西省优秀青年教师和江西省、福建省高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并多次获省级社科联优秀成果二、三等奖;作为《鄱阳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主要成员之一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获上海市育才奖。

 

   

 欧阳光明老师生活照


回访母校之路

2018年7月9日,欧阳光明教授与78级老校友结伴回到母校。自大学毕业留校后,他在南大战斗了25年。离开南大,也有十二个年头,如今回到老校区,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令他记忆犹新,倍感亲切。江工老校区的学生宿舍虽然年久失修,几近荒芜,但欧阳教授和他的同学们依旧清晰地记得曾经在教室和宿舍挑灯夜战的日日夜夜。如果说我们这些回到母校的江工学子,今日还有所成就的话,完全得益于母校的培养!每感于此,感恩母校之情油然而生……

物理,“物”之“理”

欧阳教授说,在他们班上“无论是坚守物理行业,继续从事物理教学研究成为南昌大学学科带头人的何济洲教授等人,还是现已身价百亿,投身于国家实业发展的漆洪波等企业家,以及学科交叉到其他学科发展的其他同学,都成为了各自行业的翘楚。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可以说与我们是学习物理出身不无密切的关联”。“学习物理的人天资聪慧”这话大概是欧阳教授的“自我解嘲”,不过他说学习物理专业的人“易”转行,在各行各业都能暂露头角,完全是得益于学习物理学科的“先天优势”,这倒是事实。何谓“物理”?乃万物之理。这就是说“物”理是相通的。学习物理,不仅仅可以培养一个人的专业技能――掌握万物之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人面对万事万物时的科学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怀抱理想,努力践行

“ 格物致新,厚德泽人。”这是南昌大学的校训,应该是由《礼记•大学》里的“格物致知”和《周易•坤》里的“厚德载物”延伸而来。欧阳教授认为,“致新”不仅是要创新,更是要成为新时代的新人。“厚德”则不仅要能包容、载物,更是要能泽己、泽人。随着时代的变化,当前大学的教育模式已不再是精英化教育,要转变观念,把握好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的可利用的资源,作为南大物理人就应认真踏实地学好自己所选择的物理物理专业,力图让物理成为自己规划自己人生事业的坚实基石。学习物理的同学们,一定要对自己的专业抱有充足的信心,坚定自己的崇高人生理想,提前制定好个人的人生规划。

抉择即人生,理想与现实

欧阳教授结合自己的成长道路,与我们分享了他的人生体会。他说,成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要不断地在理想与现实的交互中做好自己的选择。既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拼搏,也要为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而努力。1982年,欧阳教授在南昌大学(原江西工学院)完成四年物理学习的毕业之际,恰逢学校因为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需要开设自然辩证法学位课程。需要从物理专业的毕业生中选拔1、2人从事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教学科研。那时,究竟是选择留校当物理教师还是从事自然辩证法新学科的研究?成为欧阳教授面临的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物理就像大树,更多的是修枝剪叶;自然辩证法学科就像小苗,辛勤的浇灌能长成参天大树”,这是欧阳教授的中学老师给他的不是答案的答案。由此,欧阳教授心中已有了自己的选择。“我要努力为小苗施肥浇灌,为小苗长成参天大树尽一份绵薄之力。”于是,欧阳教授又踏上了新的刻苦的求学之路,考取北京大学自然辩证法的硕士研究生,攻读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中心的博士研究生,师从何祚庥院士学习了6年,并在这一领域耕耘了30多年……

【采访后记】欧阳光明教授至今为止的求学之路可谓是“生命不息,求学不止”。同时,欧阳教授也充分了解自己,明白自己该如何做才能更好地追求理想,平衡现实。而正处于新时代的我们,又该如何做到时刻不负国家和民族的使命呢?把握好时代机遇,“牢记使命,砥砺奋进”,是我们每个年轻人都应认真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