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青海行,不负少年时光 --南昌大学药学院“药青愿”赴青海实践 (药学院记者 孙智雄)2019年6月28日,南昌大学药学院的一支队伍从医学院前湖南院一号门乘车出发,前往远在2086公里外的西宁。“药青愿”暑期实践队将在青海西宁展开长达十日的暑期调研。药学院18级辅导员杨正将作为指导老师一同前行。 此次青海之行将围绕四个主题展开,它们依次为:科普药物知识,援助农村医疗服务、回顾历史,感受丝绸之路的魅力、帮助残障儿童,贡献一份爱心、寻访青海湖,进行科学调研。在顺利西宁后,“药青愿”长达十日的暑期实践正式开始。 (图为实践队员在西宁站合影) 7月1号上午,在杨正老师叮嘱实践队员们注意安全后,“药青愿”暑期实践队就前往湟中县多巴镇的安顺大药房寻找李医师。到了安顺大药房,李医师从常见疾病以及药物的使用情况两方面向实践队员们了简要介绍。针对青海当地感冒、肺部疾病居多的现象,李医师还特意为队员们详细介绍了常用治疗药物,并和队员们根据药物的成份、药理作用以及临床作用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图为实践队员在药房讨论) 7月2日上午9:30,南昌大学药学院“药青愿”暑期社会实践队队员们一早来到南凉虎台遗址公园、西宁市博物馆和青唐城遗址公园进行参观。古迹中残存着的文物,无不告诉实践队员数百年前这里的繁华。一条长长的丝绸之路不仅带来了文化,还促进了经济。午饭过后,队员们与青唐城遇到了一位老者,老者向队员们讲述了青唐城是如何成为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上的重镇。在老者的悉心讲授中,队员们收获了很多关于青唐城的历史知识,了解到青海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 7月3日,实践队对青海省西宁市脑瘫患儿超超(化名)进行了第四次回访。帮助残障儿童超超,这是实践队传承下来的约定。早在出发前,实践队就在学校进行义卖捐赠,为超超筹集善款。傍晚6点,“药青愿”实践队来到了超超家中。泛黄的墙壁与狭窄的房间里拥挤的家具就是他们生活的场所。今天实践队终于如愿赴了这个千里之约,为超超送上祝福和关爱。在实践队员热情的问候下,超超流露出灿烂的笑容。帮助超超,这对实践队员不仅是一种传承的责任,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义务。社会上的残障儿童不少见,他们都在为自己的未来奋斗,如果每个人都能给他们一份帮助,世界将充满温暖。 (图为实践队和超超一家合影) 7月4日早9点,实践队员前往西宁市藏医药博物馆参观学习。参观的第一个展厅为藏医史展厅,通过藏医药发展的不同时期介绍,勾勒出藏医药发展的辉煌历史轨迹,展示了作为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之一的藏医学绚丽多彩的画卷。其后,实践队员继续参观第二个展厅,第二个展馆是曼唐器械展厅。曼唐以彩图形式把藏医学的全部内容用图像来表达,是藏医学博大精深的内容更具体形象地展示出来。最后大家来到第三个展厅——古籍文献展厅。几千年来,一代代藏医药学著作约有2000多部。这些不朽的经典曾被镌刻在木板和石板上,然后编印成册,有的甚至以手抄或口传的形式广泛流传于雪域高原。虽然展厅中只为大家展览了一部分但也令实践队员叹为观止。 7月5日上午8点钟,。在队长的带领下,实践队一行人开始为村民们发放药品小知识的宣传单,并与村民们分享分析日常药品的使用和安全隐患。实践队员告诉村民药物知识在当代疾病多发时期有着重要作用,多了解、多学习、不断更新用药知识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用药事故发生。村民听后,表示自己受益匪浅,并在之后一定会谨慎用药。途中,村支书亲自欢迎实践队员,并为他们介绍青海的特有药物。 (图为实践队员进行药物宣传) 7月6日,“药青愿”实践队前往青海湖进行水质、鸟类调查。实践队队员在青海湖湖畔分点采集水样,后送往青海水质厅对水质进行全面的分析检测;同时在湖畔观察和调研鸟类并送往动物局分析。综合着两种数据,可以得出青海湖的生态状况。 除了围绕主题开展的活动外,本次青海之行,“药青愿”暑期实践队还和青海大学进行学习交流。7月3日,青海大学学生会与“药青愿”暑期社会实践队在创新大厦四楼报告厅开展了经验交流会。下午2点,交流会正式开始。经过一番交流后,青海大学和“药青愿”实践队对对方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表示之后会多加联系,不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图为实践队和青海大学学生会合影) 7月6号青海湖水质调研完成后,此次“药青愿”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全部完成,并于7月8号召开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实践队员们各抒己见,总结了自己的体会和心得。此次实践活动在队员们心中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帮助了实践队员提升了自我。收拾好各自的行李后,实践队员都顺利抵达家中。 (记者:学员孙智雄 责编:通讯员孙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