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阳台上的绿植鲜花错落有致,假山上流水潺潺,金鱼戏水,仿佛收容了一整个春天。屋内摆着青瓷茶几和木凳,楼梯转弯处的墙上贴满照片,舒缓的音乐流淌着,最吸引人的是那个放满书、占满一面墙的书橱,……一个学生在工作台上忙着排画册。
这是邓勇老师位于湾里的工作室。为了这次专访的最佳效果,上午他特意把我们从学校接过来。专访在洒满春光的阳台开始了。
邓老与摄影有着阴差阳错的缘分。三十岁时,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在怀孕期间换上了鼻咽癌的爱人,两人多方辗转,共调回南昌。他不得不中断自己的文学梦,凭借自己文学美学方面的优势成功考入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又经过一年拼搏拿到了全优学员的称号。这次成就给了老师很大的激励,这是他摄影之路的真正开端。而摄影一拿起就不曾放下。
1997 年,他举办了题为《家园》的民居摄影专题展,十年努力一举获得成功。从此邓老一直致力于古村落古建筑的拍摄,暑假即将在台湾开展的《归去来兮》摄影展与《家园》一脉相承,我们有幸看到了电子版。江西各地的古建筑,以黑白照片的形式,带着一股悠悠的时代感,走近我们却又渐行渐远。言谈中,邓老说在几十年的拍摄中一直感受到一种惆怅,为现代人对古代文化如此迅速之摧残而惆怅。“由死观生”有其重大的意义,“死”即为正在或者行将消失匿迹的古建筑古文化,“生”即为对现代化进程提供借鉴意义。
谈及摄影,邓老的话明显多了起来,语气也更重了。“好的摄影无关风花雪月,而应当立足于社会背景去体现人文情怀。摄影应当是一种传递思想、情感,表现文学、哲学的语言。内容为王。要能感动人。”他在课堂上也一直是这么坚持的,除了传授摄影基本知识,他更想让同学们对于摄影对于记者形成正确的观念。
无论是课堂上还是生活中的邓老,都颇有文采。腹有诗书气自华,他的文学积淀来源于大量的阅读。他从小视书如命,加之生命各阶段朋友纷纷的帮助,让他基本读遍了各国经典。现在,阅读已成为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读书人还有问题没解决是因为书还没读到。”邓老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沉思。
五十年代生的邓老,身上有那代人共同的印记,也有自身的心酸经历。这些不仅激励了他,而且影响了他审视外界和自我的态度。生活的不公没有让他们那一代人抱怨,而是更有勇气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从小深谙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大量阅读,自学画画,尽力去做每一件事。但气盛又何止在年轻。老当益壮的邓老还在各处奔忙着。他退休后最想做的事情是重拾文学梦,去写书。
午饭是邓老亲自下厨,丰盛美味,他不停招呼着我们。有学生来工作室吃饭和住宿是常有的事,甚至有学生带着家乡的食材来。邓老一般都会专车接送,也总能变着花样做菜款待大家。其乐融融的气氛让人有回家之感。布局温馨的工作室因为邓老的爱而变得越发温暖和让人留恋。除了工作和学习,这里也是邓老与学生谈心为其解惑的好地方。
离开社区的时候,保安人员亲切如老友般地招呼邓老。邓老说,他曾在那位保安被恶人砍伤时第一时间帮其止血并送入医院。邓老是个没有等级尊卑观念的人,他眼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
送我们回到学校,邓老也快要去上课了。当老师是他从小的愿望,现在他还一直喜欢跟学生们打交道,这让他更多地去了解年青人的思想,去与他们交流。“生活的磨练让我们有文化教育传承的使命感。”邓老最后意味深长地说。
附:邓勇简历
邓勇,男,1955年8月1日出生。艺术硕士、独立制片人、副教授。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执委、博学会士。中国摄影教育委员会委员、高教部副秘书长。先后供职于东华理工大学,中国银行《国际金融与市场》杂志社,江西省教育电视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南昌大学。1998年创办江西锦绣谷影业公司,制作电视节目。个人传记辞条被收入《中国摄影家名录》、《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和《世界名人录》。
1996 年10月由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和江西省摄影家协会在江西省艺术展览中心主办《家园》专题摄影展;
1997 年7月-8月由香港大学和香港政府建筑署在香港主办《家园—邓勇民居专题摄影香港巡回展》;
2013 年,在台湾佛光山美术馆展播纪录片《江西禅林兴法脉千年菩提续传灯》。
出版的作品:
《重返家园-邓勇摄影作品集》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1998年。
《江西老房子》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1998年。
《童丹写真》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2002年。
《世界遗产公约,自然遗产,中国三清山》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世界遗产公约,自然遗产,中国丹霞地貌,龙虎山》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摄影与摄像》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灵山》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瑶湖之会》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
《万年神龙源》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世界最美的山——三清山》中国国际出版社,2009年。
《中国大茅山》中国国际出版社,2010年。
《三清山》电视风光VCD。成都音像出版社出版,2000年。
《东江源--三百山》(音像画册)红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