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黔行,书写大山里的故事 (人文学院记者 刘博洋讯)7月13日,南昌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江马益、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刘耀飞、团委书记胡邦宁亲自走访巫交村对黔行支教调研团成员进行慰问和关心,并与巫交村村长、脱贫攻坚队长、村委书记进行了深入的谈话,了解巫交村的风俗民情和产业脱贫等情况。最后院长亲自下厨,和支教队员们共进午餐并勉励支教队员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一、千里之外,山水相逢 盛夏七月,冒着蒙蒙细雨,跨越南昌到贵州千余里的路程,南昌大学人文学院院领导来到了黔行支教调研团的支教点——贵州省凯里市剑河县久仰乡巫交村,一个位于黔东南深山中的苗家村寨,看望慰问支教队员并送去生活物资。 在到达巫交村之后,巫交村脱贫攻坚队杨仟队长及村支书热情接待了人文学院院长江马益、党委书记刘耀飞、团委书记胡邦宁等人。在杨队长的带领下,院长等人来到巫交小学进行了走访,对支教队员日常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之后,一同走入苗寨,探访了充满民族特色的吊脚楼,品尝了甘甜可口的苗家米酒,深入体验独具特色的苗家风情。 (院领导与村脱贫攻坚队队长走访苗寨) 二、八年之约,勠力脱贫 院长等人在参观完巫交村后与村干部、支教队员以及爱心旅行中的刘老师进行了十分亲切而又深刻的谈话。江院长提出,他知道村里存在困难,那些困难哪些可以自己解决、哪些需要学校帮助。我们做的是真正的帮扶,并不是走形式主义,走面子工程,而是真情实意的做事,要做到实处。 在江院长的真情关怀之下,巫交村的张书记说出了村中的困难:村子还处于原始、萌发阶段,文化、意识等方面均与外界脱节,想要走出去困难极大,比如交通问题、农产品的推广问题。紧接着脱贫攻坚队杨队长也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对南昌大学的感激之情,今年是与南昌大学黔行支教调研团建立支教关系的第八年,这八年来,适龄儿童学生辍学率基本为零,在周围村庄数一数二;目前村里已经有了二十多名大学生,巫交已经成为周围的文化大村,父母对孩子们的教育也不断重视,希望通过教育、通过知识来改变巫交村贫穷的现状,努力跟上国家脱贫攻坚的战略步骤。 (巫交村脱贫攻坚作战手绘图) 江院长提出,要脱贫致富,首先要讲好大山里的故事。巫交村最宝贵的不仅是其新鲜的农产品及其幽美的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苗民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只有说好大山里的故事,才能建立巫交村的文化自信,用大山里的精神去改变城市里浮躁的环境,将山里的故事带到山外,把故事说开,把故事说遍全中国。要打开观念,点亮希望,让黔行这股力量在巫交村常驻,为巫交村的脱贫攻坚尽可能提供助力。 (人文学院院领导与巫交村干部及黔行支教队员进行座谈会) 三、家常便饭,满满真情 最温暖的问候是什么?那莫过于院长亲自炒的饭菜。在与大家座谈过后,院长用巫交村最原始的柴火灶亲自下厨,为黔行支教队员做起了可口的家常便饭,党委书记为煮饭打水,团委书记则在一旁砍柴。黔行队员十分感动,深深感受到了学院的关爱与照顾。 (人文学院院长亲自为黔行支教队员下厨炒菜 ) 饭桌上,来自于不同的学院的黔行支教队员依次介绍了自己。团委书记不经感叹,这是多大的缘分才能让大家聚集在一起,让不同学院的学生在同一个村子里进行这么一项极具有意义的活动。院长也再一次深刻地谈到,有困难要自己解决,遇山开路,遇水架桥,只有吃的苦中苦日后才能有更好的发展。黔行队员们纷纷表示一定不会辜负学院以及学校的期望,努力把黔行矢志奉献的精神发扬光大。 (院领导与支教队员亲切交谈) 相信在学院领导的殷切关心之下,黔行支教队员一定会用最大的努力去回报学院的关爱。用心去写出、去写好巫交这个大山里的故事,让大山里的故事跨过山的阻碍,突破重重困难,让巫交改变近年来落后的现状,让支教在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让脱贫攻坚在村里节节突破,让故事在中国的大地上遍地开花。黔行支教调研团,为爱黔行,努力书写大山里的故事! (人文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和团委书记与黔行队员合影留念) (记者:学员刘博洋 责编:通讯员唐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