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程赴青野,探根赤子心 (外国语学院记者李泉德 战瑞奇)6月28日上午11点,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赴江西省新余市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抵达新余市。开启了三下乡活动的篇章。 袁隆平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贯实了“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理论,扎根农田进行研究。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写了一部名著《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书中写到“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为了更深层、更切实、 更全面地了解水稻种植,了解当代农村的水稻发展,对比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农耕文化的增长,提倡“粒粒皆辛苦”及勤苦劳作的传统美德,实践团队来到了江西省新余市。 即使前方充满未知,也要满怀信心。为预祝活动顺利进行,启程前种田小分队来到校一号门合影纪念。 随着我国水稻技术的不断发展,温饱问题已经不再是中国人所面对的棘手问题,人们不仅能丰衣足食,还追求着更健康的绿色食品和生活方式。米饭成为人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种田小分队以了解水稻种植、发展和状况及了解农耕不易、体验农耕过程为目的前往江西省新余市罗纺镇开展为期五天的水稻调研活动。 正值七月的午后,播种的农民穿着外套和长裤来防止蚊虫的叮咬,他们的外套早已被浸湿,这样的防护装备使他们在劳作过程中更加炎热。 从上衣的色差可以看出老人工作强度非常大,在与老人交流后我们得知,这是一位留守老人,家人外出务工。或许对于他来说种地不仅仅是为了生计,更是为了打发时间来缓解孤独。 这是从我们身边经过一对父子,不难看出他们生活存在不便,然而他们的眼神透露出坚强与希望。 每天日出而起,日落而息,只休息中午最热的两个钟头,每天劳作时间超过十小时,从不间断,因为人可以休息,但是田里的稻子等不得,每一次天气的变换都是对农作物和农民的一场考验,一旦农民动作慢了,农作物就会烂掉,收成就都毁了。 这些是村民为数不多能用来招待客人的东西,虽然简朴却不乏热情,就像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一样朴实无华。 年过花甲的老爷爷在工作开始前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对于我们的活动,老爷爷非常感兴趣,在采访过程中与我们分享了许多自己的经历。 每一棵将要播种的秧苗都被农民认真检查过,他们认真对待每一颗粮食的重视远高于自己的身体。 稻田的味道是好闻的,总是围绕着一股淡淡的香气。稻田的性情是好客的,当微风从远方路过此地时,田里的每一株稻谷都热情迎接,同时又竭尽努力挽留客人。稻田是人和自然最好的结合,人的汗水浇灌出自然最丰盈的收成,是我们文化最令人着迷的部分。 记者:李泉德 战瑞奇 责编:通讯员谈灵婧 退稿:1.摘要混乱2.组图栏目,前面几段有多处重复的地方,导语一段即可,不要太多,组图请参考中国青年网上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