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团学速递

寄志愿于人心,感复兴于北京
发布时间:2019-07-11

  

寄志愿于人心,感复兴于北京

——外院“志愿北京与我们”社会实践队赴北京

(外国语学院记者 张可欣)2019年6月27日——7月1日,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志愿北京与我们”社会实践队赴北京开展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通过寻访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国家博物馆等标志性地点,同时观察、采访北京当地志愿者,从而构建出北京当代不同年龄层段的志愿者群像以及刻画出中国、复兴与北京在当代北京人心中的具体形象。

 国家图书馆篇

(国家图书馆门前合影)

6月27日上午,实践队首先到达中国国家图书馆进行初步探索。为了了解建国70周年历程以及北京在相关文献中的记载,实践队队员通过国家图书馆内的智能检索系统分别进行查阅。在此过程中,书本文字魅力悄然浮现的同时,图书馆内独立自主的气息也感染着队员们。偌大的自习空间里,坐满了耐心读书、静心工作的人们,他们彼此为他人营造良好舒适的阅读氛围,令队员们深感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美好。除在职工作人员外,队员们发现图书馆会定期招募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工作,并以此累计志愿工时进行相关登记。在对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实践队队员们通过走访周围的志愿者群体,寻找60——70年代的志愿者并进行相关简短访问。获悉在他们眼中,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在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的不断变化,以及他们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一同成长的人生轨迹。

(国家图书馆门前合影)

清华及志愿者篇

6月27日下午,由于前期准备工作没有到位,去北京大学的计划无法进行,实践队在讨论后决定改至清华大学,并有幸采访到了一位清华大学志愿者。这位志愿者带着队员们参观清华校园,在水木清华等著名景点处做了简要介绍,同时他还介绍了他生活和学习的区域。在他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有幸能进入清华大学食堂一品美味。

志愿者告诉队员们,清华大学紫荆志愿服务队从2018年开始举办“志愿一夏”活动,在校内招收学生志愿者作为暑期校园志愿讲解员,由学生解读清华历史风物,既能为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平台,展现清华学子的良好风貌,传播清华精神,同时还可以有效遏制黑导游商,给游客更好的体验。他还说,他今年大二,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志愿一夏”的活动。他觉得除了有点晒以外,他还是很满意这次志愿活动的。他说其实这些热门景点他只在大一来过几次,这里离他的教学楼和宿舍比较远,平时他是很少来的,这次活动让他对清华历史有了更深的印象,而且这一次当“导游”的经历对于他也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锻炼。

(清华志愿者为队员们介绍清华大学大礼堂)


关于在清华大学学习和生活的体会,他是这么回答的:“清华给学生和老师提供的自由空间很大,我们有很多的选择和机会,拿志愿服务来说,去年紫荆服务队举办的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就有十多个,范围从校园扩展到国外,我们的实践活动也很多,每个院有专门负责管理实践活动的学生会组织,学校给的资金补助也很丰厚,教学资源上就更不必说了,这也是我感谢清华的一点。但是在清华压力很大,这两年来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学会跟自己妥协。我身边的很多同学甚至是老师,包括我自己都或多或少有心理问题,我去年检查出了抑郁症,最近考试周结束了情绪还比较稳定,但我还在吃药,明年我申请了去台湾做一年交换生,我比较喜欢台湾轻松的环境,我觉得在那里我不会这么压抑了。”

天安门广场篇

6月28日凌晨三点,为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实践队出发去往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在出发之前,实践队员在官网上查到当日升旗时间为4时47分。

(夜色下的天安门广场)

半小时后,队员们到达天安门广场,此时广场上已经聚集了一些游客。我们询问过一些人,他们很多都是第一次来看升旗仪式,有些人为了避开人潮甚至选择夜宿广场。夜晚的天安门灯火通明,安静而肃穆。队员们席地而坐,在北方凉爽的夏日晚风中等待着黎明。

凌晨四点,天安门广场开放,在过安检排队时人潮涌动,大家都想占据最佳观赏地点,不免有一些小摩擦。但有警察和工作人员在一旁维护秩序,并且大部分游客都有良好的素质,队员们只等了二十多分钟就通过了。

当东方的第一缕阳光撕开黑夜的帷幕同时,前方嘹亮的口号声和整齐的踏步声也打破了夜晚的沉静。解放军仪仗队齐步走来,队伍前方是一束扎好的红旗。4时47分,伴随着军乐队的国歌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瞩目着飘扬的国旗,低唱着激昂的国歌,此时此刻,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炽热又赤忱的情绪在涌动,没有什么能如此一般将爱国主义精神变得具体而真实。

毛主席纪念堂篇

参观完升旗仪式后,队员们稍作休整,前往毛主席纪念堂,进一步感受爱国主义教育。

(毛主席纪念堂外景)


八点纪念堂开放,队伍行进地缓慢而肃静,身旁时不时有志愿者维持秩序的身影,没有人高声喧闹。大约一小时之后,队员们进入了展厅。在安检时工作人员提醒游客将手机静音并且不允许拍照或摄像。

纪念堂有两层,一层是南、北大厅和瞻仰厅,二层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革命业绩纪念室以及电影厅。实践队员们在静穆中瞻仰了毛主席遗容,学习和缅怀了六位伟大领袖的革命历程,并在电影厅观看了纪录片《怀念》。

故宫博物院篇

6月28日下午,实践队来到了故宫博物院感受历史的人文魅力。从午门进至神武门出,实践队员们深感历史的庄严与厚重。明清建筑的精致细腻,精巧设计令队员们大为惊叹,雄伟的宫殿与巧思的花园充满着古人智慧的结晶。故宫博物院在近年来举办的一些文创类以及文博探索类节目中的用心传承开创了文化传承的新形势,实践队员们在其中感受到用心与创新的力量。故宫作为历史的连接点,预示着无论经受着多大的风霜雨雪,都依然默默守护着脚下的土地。故宫守望着北京,北京守望着中国,实践队员们以此深感自己肩上的重担与历史重任。而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在基础底层层面为城市建设与社会基础服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国家博物馆篇

(故宫博物院)


        6月29日上午,实践队以国家博物馆作为当天的寻访地点开展实践活动,国家博物馆中的复兴之路展则作为此次活动的重点。实践队全体队员们跟随着复兴之路展的脚步,感受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中国是如何在革命先烈们前赴后继的伟大牺牲中,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三座大山的艰难下站起来,从屈辱中一步步地走出来,在历史的长河中证明中国人民是勇于担当、艰苦奋斗、独立自主的民族。队员们的脚步从沉重走向自信,内心的冲击与震撼久久不能平静。

通过与展区里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获知了与志愿者工作有关的相关信息,并且也对一位展厅的工作人员进行深入采访,在日常工作安排、展厅工作具体分布以及她对这份工作的感受。通过此次采访,队员们也对他们认真敬业的工作态度感到深深的敬佩。在采访了90——00年代的志愿者之后,因年龄层段相同,队员们深有同感:在新时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四有新青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身力量。

(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馆区内趁没人偷偷垫脚休息的展区工作人员)

圆明园篇

6月29日下午,在刚刚参观完国家博物馆,感受复兴之路的伟大后不久,实践队来到了记录国耻的圆明园。不可否认,这是一座极其美丽的园林,但同时,她所经历的遭遇是无法描述的,她的历史是沉重的。圆明园为游客开放的部分不多,参观也主要分两部分,前面以赏景为主,最后一个景点是圆明园西洋楼遗址,具有教育意义。实践队将脚步停在了圆明园遗址处。那是出现在历史课本上的地方,是一些残缺的,倒塌的石柱,有些可以依稀辨别其原貌,而有些早已破败不堪。当看到这些,队员们心生感慨,如果历史没有上演这一幕,她必定是另一个令国人自豪的存在。新中国建国70周年以来取得成就,不仅是因为把握住了现在,同时也是因为时刻将历史铭记于心。丢弃历史的民族是不会进步的,圆明园遗址在警示着当代的建设者,国家发展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而如今的发展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当然,让人所感的除了这些,还有散布在园中的一个个“黄衣天使”。她们身着统一的制服,带着亲切的笑容,做着志愿服务。实践队在圆明园入口处看到了“圆明园志愿服务站”,正值中午,很多志愿者在吃午饭。大部分是40到50岁的中年人,出于某种信念,让她们愿意成为这座园林的守护者,并且一直守护下去。

(圆明园志愿服务站)


        6月30日,实践队来到了代表新中国伟大成就的奥林匹克公园,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个辉煌时刻,这座公园的存在对中国的意义重大。实践队参观的是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这是举办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主要场地,拥有:亚洲最大的城区人工水系、亚洲最大的城市绿化景观、世界最开阔的步行广场、亚洲最长的地下交通环廊。一座座具有特色的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与时代相呼应。实践队员通过安检后来到了公园里面,公园宽阔、整洁,沿着大道一直走,没过多久,最具标志性的鸟巢,水立方等映入眼帘,此时几位外国友人正在拍照,他们同队员们一样,沉浸于这些建筑的美妙之中。当然,令实践队员赞叹的不仅仅是这些,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体验–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文关怀。随处可见的志愿者帮助游客答疑解惑,他们耐心热切,帮助别人之后总不忘加上一句欢迎来到北京。实践队尝试对这里的志愿者进行采访和拍摄,但志愿服务站的负责人告知随意拍摄采访是不符合规定的,所以无法对当地的志愿者进行采访。但可以看到,他们身上的荣誉感与使命感,是这份工作带给他们的,是奥林匹克公园带给他们的,也是北京这座城市带给他们的。

(鸟巢一览)


北京西站篇

  初到北京西站时,实践队切身感受到了西站志愿者的热情,因此队员们决定在活动最后一天提前到西站进行采访拍摄。

7月1日上午,实践队到达北京西站,在一楼大厅找到了北京西站志愿服务站的工作室。在说明来意之后,服务站的负责人面露难色。他说,北京是一个政治敏感的地区,不允许随便拍照采访,或上传到网络。而且需要写一份申明,由他交给上面审批,该流程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实践队的采访拍摄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但队员们依旧在西站内部观察着志愿者们的工作。不同年龄层段的志愿者们分布在不同岗位,依据工作性质分配任务。所有人都充满着服务热情,深感志愿服务在表达城市尤其是北京的人文关怀上的重要性。实践队员们也从她们身上感受到了志愿服务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对城市的热爱之情。

在北京的五天之旅已经结束,整个过程,实践队员观察到,不同的地点传递的文化内容与精神是不一样的。建国七十年国家一步步走向复兴,正如国家博物馆里的复习之路展,从圆明园到奥林匹克公园,都是国家从屈辱走向昌盛的见证。北京,作为首都,承载着这些成就,而他们也让北京焕发着生机。尽管文化精神不同,但各个地方忙碌的志愿者的身影却是一样的。实践队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志愿者采访获知了他们的工作以及对工作的体验感。大部分志愿者是北京当地人,不管什么年纪,他们都怀着热忱的心,欢迎世界各地的人来这里参观。他们感激时代的发展,感激北京城市的变化,对他们来说,能为北京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一种荣誉。

记者:张可欣 责编:通讯员谈灵婧

退稿原因:内容流水,精简内容,突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