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团学速递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发布时间:2019-07-12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位老人的纪实

(外国语学院记者 郑逸文 龙贤会)71日下午3点,外国语学院赴新余市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再次访问了走访中遇到的富大爷。56岁的富大爷在年龄上还算得上是年轻,但是干瘪的身体和佝偻的腰让他看上去比实际要苍老的多。他在田地里干活时总是光着脚板,厚实的双手也因常年劳累而长满了茧子。实践团队是在走访水稻种植基地时遇见他的,见他孤身一人在田地里播种,顿时对富大爷充满了好奇。

独居老人

富大爷的房子 

富大爷是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南安乡的一个独居老人,以种植农作物为生,有两个孩子,老伴也还健在,但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都出去打工了。他因为身体不太好,所以只能留在村里。村里剩下的也多是像他一样的老人和一些孩子。富大爷在家中会做些农活,对于种植水稻,他说“种植水稻太过于靠天吃饭。天气好,一年的收成自然就有了保障;天气不好,田里的秧苗可能会滥掉,自然是血本无归。但有了好的收成也并不一定代表就有了收益,水稻价格的下跌也是大家不得不外出打工的一个重要原因。辛苦一整年,终于有了喜人的收成,但却赚不到钱,这对农民种地的积极性的打击是非常大的。”
  “我这一辈子以田为生,靠田吃饭,从会做事起,就和兄弟姐妹跟着父母做些农活,18岁时由于成绩不好,便辍了学回到家里种田,一种,就是一辈子。”富大爷讲起曾经的苦日子。
   富大爷的普通话并不标准,这让人与他沟通变得并不容易,在采访过程中,富大爷说的话只能在所有活动结束后,再通过反复倾听采访材料的录音来解读富大爷所表达的意思。

“科学种植”

一张毛巾,一个锄头,一干就是一整天。

“以前种地,即使是一个种地好手,一天种植的水稻也不到一亩地,现在有了插秧机,一个人一天能中二十亩。”富大爷说:“随着国家的发展,经济水平提高了,科技水平也提高了,村子里有钱的人家买来一台插秧机或者收割机,村民们都会去围观,现在越来越多的机器来走进农村,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率。”

在他看来,种植最讲究的就是效率,因为常年是一个人种植,没有其他的帮手,这时,一台好的机器便成了他最好的帮手。

“从以前的手抛发展到现在的机抛,一切都在变化。”富大爷说。“抛秧”,是指育成秧苗后改插秧为抛秧的一种省力种稻方法,与插秧不同,它是直接用手抛在田里,这比插秧更省时,更轻快些。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实践团队的采访和拍摄的整个过程是在干农活的过程中进行的。在34°的烈日暴晒下,队员们帮助富大爷干起了农活,此时已近七月,大多数的早稻都已经长得很高了,晚稻也都已种下,但是由于富大爷家只有他一人从事农业活动,他的进程总是比别人慢一些。

实践团队帮助富大爷做的事情并不难,只是简单的把种子撒到铺在田里的托盘上即可,在炎炎夏日的照耀下和忙碌中,富大爷和实践队员的头上都出现了密密的汗珠,衣服也已经都湿透了。这样的生活,富大爷已经持续了38年了。每天日出而起,日落而息,只休息中午最热的两个钟头,每天劳作时间超过十小时,从不间断,富大爷说:“人可以休息,但是田里的稻子等不得,每一次天气的变换都是对农作物和农民的一场考验,一旦农民动作慢了,农作物就会烂掉,收成就都毁了。”

在采访的过程中,躬耕于田亩之中的富大爷总是光着脚。

在采访富大爷的活动中,实践队从富大爷的辛勤劳作中看到了农耕的不易,农民的辛苦。此次的采访给实践队带来了新的探索方向,实践仍在继续,实践队将砥砺前行。

记者:郑逸文 龙贤会 责编:通讯员谈灵婧

退稿:有一张图片的说明未出现;最后总结内容可适当扩充。